[发明专利]罗马帘型卷帘布及利用该卷帘布的卷帘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28321.1 | 申请日: | 2012-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7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边泰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卫柏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H5/032 | 分类号: | A47H5/032;E06B9/24;A47H2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杨生平;钟锦舜 |
地址: | 韩国忠***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罗马 帘型卷 帘布 利用 卷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其上形成有褶圈(loop)的罗马帘型卷帘(Roman shade type blind)的卷帘布及利用该卷帘布的卷帘,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织造褶圈形成面料时在褶圈形成面料的背面一体地织造供褶圈绳插入的环并且褶圈形成面料及卷升面料设置成双层以预先防患褶圈绳缠绕于儿童的颈部的罗马卷帘布及利用该卷帘布的罗马卷帘。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窗帘及卷帘安装于建筑物的窗户或出入口以用于遮挡阳光、切断外部视线、隔音、防寒等目的,除这些实用性之外,窗帘及卷帘借助于能与内部墙壁或玻璃谐调的色彩搭配被用作提高室内美观的室内装饰的重要要素。
所述窗帘及卷帘多种多样,根据其形态分为:从中央向两侧面展开和折叠的普通窗帘,分成多片并能调节每片倾斜角的垂直帘,具有在旋转的卷取棒上或从旋转的卷取棒卷绕或退绕的一层或两层卷帘布的卷轴帘,窗帘布借助于调整长度的褶圈绳的卷取动作而向上和向下形成褶皱并折叠的方式的罗马帘窗帘等。
韩国注册实用新型第20-0444019号涉及传统的罗马帘型卷帘,其图1至图5b显示出传统的卷帘的结构体。图1是显示罗马帘型的窗帘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背面立体图,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传统的罗马帘型卷帘包括框架10、褶圈形成面料11及配备于褶圈形成面料11的背面的褶圈绳支撑部12和重垂杆13。另外,图4是图3的纵剖面图,图5a及图5b是图1的纵剖面图。
通常安装于窗户上部的框架10具有适当长度,其对应于窗户的长度,以及卷取棒14,其可旋转地设置在框架10的内部。在所述卷取棒14的一侧配备卷取装置15,从而拉动连接于卷取装置15的调整绳16,使卷取棒14旋转。
褶圈形成面料11的一端固定于框架10的前面内侧。而且,在能旋转地安装的卷取棒(14)上,固定着由多股构成的褶圈绳17的一端,在褶圈形成面料11的另一端,固定着重垂杆13,以便在褶圈形成面料11展开时始终保持张紧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一端固定于卷取棒14的多股褶圈绳17借助于褶圈绳支撑部12而插入褶圈形成面料11的背面。如图4所示,褶圈绳支撑部12包括:凸出有销形态的连接销18的装饰体19、附着有连接环20的装饰固定件21。装饰体19的连接销18贯通褶圈形成面料11并固定于装饰固定件21,从而把装饰体19与装饰固定件21结合成一体以形成驱动绳支撑部12。
因此,在褶圈形成面料11上沿横向及纵向以给定间隔形成的孔22中插入褶圈绳支撑部12的装饰体19后,使褶圈绳17穿过露出于褶圈形成面料11背面的各个连接环20,从而完成褶圈形成面料11的组装作业。
如此完成褶圈形成面料11的组装后,把在下端固定了重垂杆13的褶圈形成面料11的另一端,即把其上端固定于框架10的前面内侧,使多股褶圈绳17的上端固定于卷取棒14,完成卷帘的组装。
在罗马帘型的卷帘中,在褶圈形成面料11完全展开的状态下,如图1及图5a所示,褶圈形成面料完全挡住窗户,因而使室内、外遮蔽。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使用者拉动调整绳16,则连接于卷取装置15的卷取棒14在旋转的同时,卷绕多股褶圈绳17,因此,位于固定了褶圈绳17的褶圈形成面料11最下端的褶圈绳支撑部12向上部移动,此时,褶圈绳17被褶圈绳支撑部12的连接环20引导并稳定地移动。
在连接于褶圈绳17状态中向上部移动的褶圈绳支撑部12以形成于包括褶圈形成面料11的两侧面及中央的多列中的状态与重垂杆13一起上升,并且由于褶圈形成面料11的下部以相同的速度及高度上升,因此如图5b所示,如果褶圈绳支撑部12在与上部的相邻褶圈绳支撑部12相接,那么褶圈形成面料11依次被折叠以从而形成褶圈。
与之相反,如果为把如上形成褶圈的褶圈形成面料11向下部展开而向相反方向拉动调整绳16,那么,多股褶圈绳17从卷取棒14同时松开,褶圈形成面料11借助于重垂杆13的重量而自然垂下,从而能够挡住窗户。
发明内容
但是,具有这种结构的罗马帘型的窗帘所使用的褶圈形成面料及利用其的卷帘存在如下多种问题。
第一,为以露出于褶圈形成面料背面的方式形成褶圈绳支撑部,需要沿褶圈形成面料的横向及纵向保持给定的间隔地逐一形成孔,然后使褶圈绳支撑部的装饰体穿过所述孔进行组装,同时还需要把连接环分别联接于装饰固定件,因而褶圈形成面料的组装所需时间长,成为了降低生产率的原因。
第二,由于在褶圈形成面料上形成的孔中插入褶圈绳支撑部的装饰体进行组装,因此在使用中发生褶圈绳支撑部容易从褶圈形成面料脱离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卫柏思有限公司,未经卫柏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83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