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31532.0 | 申请日: | 2012-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03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05 |
发明(设计)人: | 鸠村杰;山下浩司;森本裕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47/02 | 分类号: | F25B47/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朱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调节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适用于楼房用多联空调等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空气调节装置中,有如楼房用多联空调等那样将热源机(室外机)配置在建筑物外、将室内机配置在建筑物的室内的装置。在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向供给到室内机的热交换器的空气散热(吸热),对该空气进行加热或者冷却。另外,被加热或者冷却的空气,被送入到空调对象空间而进行采暖或者制冷。
由于通常楼房具有多个室内空间,因此与之相对应地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也由多个室内机构成。另外,在楼房的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有时连接室外机和室内机的制冷剂配管可达100m。若连接室外机和室内机的配管长度长,则填充到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量也相应增加。
这样的楼房用多联空调的室内机,通常配置在有人的室内空间(例如,办公室空间、居室、店铺等)中使用。在由于某些原因而导致制冷剂从配置在室内空间的室内机泄漏的情况下,根据制冷剂的种类制冷剂具有起火性、毒性,所以从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安全性的观点考虑,可能会产生问题。另外,即使是对人体无害的制冷剂,由于制冷剂泄将导致室内空间中的氧浓度下降,可以想到对人体也会造成影响。
为了应对这样的课题,存在有如下的方法,即,采用二次循环方式,使制冷剂在一次侧循环中循环,并且使无害的水、载冷剂等热介质在二次侧循环中循环,使制冷剂的热能或者冷能向热介质传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使在1次侧循环中生成的热能、冷能,经由板式热交换器、双重管等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向二次侧循环传递,通过二次侧循环向室内机供给热能、冷能。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将与该无害的热介质所循环的二次侧循环对应的配管配置在有人的空间的旁边,所以能够抑制因制冷剂泄漏而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实施采暖运转、室外机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时,在室外处于低温状态的地方,室外机热交换器的散热片容易结霜。由于该结霜,将阻碍由风扇等供给的室外空气与流过室外机热交换器的管道的制冷剂的热交换,热交换效率降低。因此,为了对室外机热交换器进行除霜,已知有实施向室外机热交换器供给高温制冷剂的除霜运转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若采用该除霜运转,则制冷剂经由室外机热交换器以及节流装置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再次被吸入压缩机。在此,从节流装置流出的制冷剂,通过室外热交换器的作为冷凝器的作用而成为低温状态,另外,通过节流装置的作用而被减压。
由此,从节流装置流出的制冷剂,从二次侧循环的热介质吸热并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蒸发,存在使该热介质冻结的可能性。因此,提出了具有旁通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旁通配管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将旁通配管的流路阻力设定为小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降低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量,抑制二次侧循环的热介质的冻结。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10/049998号公报(例如,参照第3页以及图1)
专利文献2:特开2005-274134号公报(例如,参照第2页以及图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没有关于抑制除霜运转时的热介质的冻结的记载。假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采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而实施除霜运转,则能够抑制从节流装置流出的低温·低压制冷剂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流入量。但是,即使在该情况下,低温·低压制冷剂向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流入这一情况也没有改变,抑制二次侧循环的热介质冻结的对策并不充分。此外,若二次侧循环的热介质冻结,则将阻碍热介质向室内机循环,空调效率有可能降低。另外,由于热介质的循环被阻碍,可能引起热介质配管的压力上升、导致配管破损,所以期望对安全性的考虑更充分的技术。
即,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采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而实施除霜运转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导致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可靠性降低。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在除霜运转时能够抑制热介质、防冻液等的冻结,提高动作可靠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15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