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辆后排座椅的椅背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32207.6 | 申请日: | 2012-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353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M·盖内;G·科塔 | 申请(专利权)人: |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68 | 分类号: | B60N2/6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王琼 |
地址: | 法国韦利济***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辆 后排 座椅 椅背 框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机动车辆后排座椅的椅背框架。
本发明还涉及配有至少一个这种框架的机动车辆。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的三座后排座椅的椅背框架通常包括:对应于侧部座椅椅背的第一框架以及与相反的侧部座椅椅背和中央座椅椅背相对应的长度较长的第二框架。
这些框架可以由刚性管形架和所述管形架内部的钢线网构成。
这些框架还可以由实心金属板和具有尤其对固定绕带机来说所必需功能的金属型材构成。
这些框架具体地根据其装配在其中的车辆设计尺寸。因此,对于具有不同宽度的后排座椅的车辆不能够使用这些框架,尤其是不能使用覆盖侧部座椅椅背和中央座椅椅背的第二框架。
此外,框架具有较大的重量。然而,在该领域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尤其通过车辆重量的减轻实现。
最后,在行李冲击的情况下,即,导致车辆行李箱中的行李向前投射的向前冲击,覆盖侧部座椅椅背和中央座椅椅背的第二框架受到大的凹进变形,这给后排的乘客带来安全性问题。
在本文中,本发明寻求一种轻质的机动车辆后排座椅的椅背框架,其涉及能够在具有不同宽度的后排座椅的车辆中使用的元件,并且足以抵抗行李冲击。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一种机动车辆后排座椅的椅背框架主要特征在于,其包括:形成侧部座椅的椅背框架的至少一个主要支撑元件以及与所述主要支撑元件连成一体的延伸支撑元件,所述延伸支撑元件通过形成中央座椅的椅背框架的线状支架制成。
本发明的框架还可以包括单独或组合地选自以下的可能技术组合:
-延伸支撑元件由与主要支撑元件处于同一平面中的至少一个折叠钢线构成,并且所述延伸支撑元件在至少两个固定点处与主要支撑元件连成一体。
-所述折叠钢线包括在高度上从主要支撑元件的上部分延伸到所述主要支撑元件的下部分的一系列折痕。
-所述折叠钢线包括形成旋转90°的大体M形的六个弯曲折痕,所述折叠钢线的中央部分是平面的并且在主要支撑元件上抵靠接触。
-折叠钢线的两个固定点通过焊接形成。
-主要支撑元件包括至少一个管形架,折叠钢线焊接在所述至少一个管形架上。
-钢线所具有的直径在8至10mm之间。
-本发明的框架包括与延伸支撑部分连成一体并且由钢线制成的支撑头部框架。
-延伸支撑部分的宽度与中央座椅的椅背宽度相适应。
最后,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至少一个如前所述的后部座椅椅背框架的机动车辆。
最后,本发明还涉及配有至少一个如前所述的后排座椅椅背框架的机动车辆。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考附图仅作为非限制性示例给出的说明书,本发明的其它特点和优点将更加情况,所述附图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变型的包括后部座椅框架的后排座椅的框架的示意图,用于紧凑三座的后排座椅,以及
-图2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二变型的包括后部座椅框架的后排座椅的框架的示意图,用于紧凑三座的后排座椅。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在该变型中,本发明的后部座椅的框架1包括与左侧座椅的椅背框架对应的主要支撑元件2以及与主要支撑元件2连成一体的延伸支撑元件3。
主要支撑元件2是具有刚性管形架4的已知类型,所述刚性管形架的横截面直径为25mm,金属厚度为1.5mm。
刚性管形架4的下部横向区段5具有的宽度大于该管形架4的上部横向区段6的宽度。
此外,位于延伸支撑部分3一侧的右侧部区段7具有凹部8(décroché),使得右侧部区段7的上部分9所具有的倾斜度大于刚性管形架4的右侧部区段7的下部分10。
赋予主要支撑元件2硬度的两条钢线11,12在刚性管形架4的整个高度上从上部横向区段6竖直延伸到下部横向区段5。
主要支撑元件2还具有固定到行李箱底部金属板上的固定元件15以及带腰带扣的接口元件16和腰带扣的通过元件17。
延伸支撑元件3通过与主要支撑元件2处于同一平面的折叠钢线20制成。
折叠钢线20在主要支撑元件2的整个高度上从第一焊接固定点21延伸到第二焊接固定点22,所述第一焊接固定点位于主要支撑元件2的右侧部区段7的上部分9和上部区段6的接合部处,所述第二焊接固定点位于主要支撑元件的右侧部区段7的下部分10的基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未经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22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