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多步铜-氯热化学循环的氢气产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33679.3 | 申请日: | 2012-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03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加纳帕蒂·达达萨赫·亚达夫;普拉卡什·桑托什劳·帕哈迪;阿什维尼·巴加万·尼鲁柯;达马拉尤·帕瓦塔卢;阿尼尔·巴德瓦杰;班特瓦·纳拉亚纳·帕布;努日阿特·约曼·托马斯;迪利普·马杜苏丹·卡莱 | 申请(专利权)人: | 化工学院;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能源中心 |
主分类号: | C01B3/08 | 分类号: | C01B3/08;C01G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京万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0 | 代理人: | 魏振华;徐小琴 |
地址: | 印度孟买马通戈(东)内森利巴*** | 国省代码: | 印度;IN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多步铜 热化学 循环 氢气 产生 方法 | ||
1.用于通过热化学铜-氯(Cu-Cl)循环产生氢气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a)使铜与干燥的氯化氢(HCl)接触以形成氯化亚铜(CuCl)和氢气;
b)步骤a)的氯化亚铜(CuCl)的电解以产生铜和氯化铜(CuCl2);
c)步骤b)的氯化铜(CuCl2)的水解以产生氧化铜(CuO)和氯化氢(HCl);
d)使氧化铜(CuO)与氯气反应以产生氯化亚铜(CuCl)和氧气;
其中,氯化铜(CuCl2)被部分地分解以产生氯化亚铜(CuCl)和氯气(CI2(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至少一个步骤的至少一种产物被用作其它步骤中的反应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再循环至少一个步骤的所有产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预加热铜和干燥的氯化氢(HC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在300-600℃的温度下预加热铜和干燥的氯化氢(HC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氢气生成反应在使用铜(Cu)与干燥的氯化氢气体流速的摩尔比为1:1-1:10的范围内进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氢气生成反应在使用干燥的氯化氢气体与氮气的摩尔比为1:0-1:10的范围内进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氢气生成反应在反应温度为300℃-600℃的范围内进行。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在含水条件下进行氯化亚铜(CuCl)的电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进行氯化铜(CuCl2)的水解以获得固体氧化铜(CuO)和干燥的氯化氢(HCl)。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进行氧化铜(CuO)与氯气的反应以获得熔融氯化亚铜(CuCl)盐和氧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使用过热蒸汽进行氯化铜(CuCl2)的水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过热蒸汽具有范围为200℃-600℃的温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过热蒸汽优选温度范围为300℃-500℃。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过热蒸汽具有范围为1atm-5atm的压力。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过热蒸汽优选压力范围为1atm-3atm。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氯化铜(CuCl2)的水解是在100℃-80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氯化铜(CuCl2)的水解优选在300℃-50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19.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12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使用过热蒸汽的氯化铜(CuCl2)的水解在蒸汽与氯化铜的摩尔比为1:1-1:100的范围内进行。
20.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12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使用过热蒸汽的氯化铜(CuCl2)的水解优选在蒸汽与氯化铜的摩尔比为1:5-1:30的范围内进行。
21.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12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使用过热蒸汽的氯化铜(CuCl2)的水解在大气压下进行。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产生氢气的方法,其中,氧化铜(CuO)与氯气的反应是在300℃-700℃范围内的温度下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化工学院;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能源中心,未经化工学院;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能源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367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