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座椅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34318.0 | 申请日: | 2012-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8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9 |
发明(设计)人: | 吴竹弘行;日比和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18 | 分类号: | B60N2/18;B60N2/12;B60N2/14;B60N2/4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茅翊忞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设在汽车等车辆上的车辆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特许4033031号和日本专利特开2005-247195号中,公开了用于使腰腿不便的轮椅利用者容易地上下车的车辆座椅装置。车辆座椅装置包括供利用者坐下的车辆座椅和改变车辆座椅的位置的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座椅旋转机构、座椅滑动移动机构和座椅升降机构。座椅旋转机构在车室内改变车辆座椅的方向。座椅滑动移动机构使车辆座椅在车室内与室外之间滑动。座椅升降机构使车辆座椅在车室外升降。通过使车辆座椅移动到车室外,利用者能从轮椅移动到车辆座椅上,或是从车辆座椅移动到轮椅上。通过使车辆座椅移动到车室内,利用者便能驾驶车辆。
在轮椅利用者在车辆座椅与轮椅间移动时,辅助者对上述移动进行辅助。辅助者需要在轮椅利用者在车辆座椅与轮椅间移动的过程中始终抱住轮椅利用者。辅助者存在在将轮椅利用者抱起、放下的过程中因蹲腰而引起腰疼的情况。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以往便需要有一种在轮椅利用者在轮椅与车辆座椅间移动时,很少需要辅助者蹲腰的车辆座椅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根据一个特征,本发明的车辆座椅装置具有车辆座椅、椅面上升机和高度操作机。车辆座椅包括座椅坐垫,该座椅坐垫能在车室内与车室外之间移动,且能供使用者坐下。椅面上升机使与使用者的臀部接触的座椅坐垫的至少一部分升高。高度操作机在车辆座椅位于车室外时,利用椅面上升机使座椅坐垫升高。
因此,使用者能以臀部较高的姿势坐在车辆座椅上、或是离开车辆座椅。使用者在轮椅与车辆座椅之间移动时被辅助者抱起或放下。因此,辅助者在移动使用者时的蹲腰姿势的机会变少。藉此,能减少辅助者的蹲腰姿势的载荷,并能减少辅助者腰疼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车辆座椅移动的情况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车辆座椅移动的情况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车辆座椅移动的情况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车辆座椅移动的情况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车辆座椅移动的情况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椅面上升动作前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椅面上升动作后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使用者从车辆座椅向轮椅移动的情况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使用者从车辆座椅向轮椅移动的情况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使用者从车辆座椅向轮椅移动的情况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使用者从车辆座椅向轮椅移动的情况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使用者从车辆座椅向轮椅移动的情况的现有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使用者从车辆座椅向轮椅移动的情况的现有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使用者从车辆座椅向轮椅移动的情况的现有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使用者从车辆座椅向轮椅移动的情况的现有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16是包括其它倾斜机构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图17是包括其它倾斜机构的车辆座椅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11,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7所示的车辆座椅装置20是装载在作为车辆的汽车10上的汽车乘客用的座椅。如图6、图7所示,车辆座椅装置20包括供乘客坐下的车辆座椅21和用于使车辆座椅21移动的移动机构50。车辆座椅装置20被装载作为汽车10的副驾驶座,以使腰腿不便的轮椅利用者容易上下车。如图1所示,车辆座椅21从汽车10内部的车室内11移动到汽车10外部的车室外12。如图1~图5所示,利用移动机构50,使车辆座椅21从车室内11的位置朝车室外12的位置移动。
如图1~图5所示,移动机构50安装在汽车10的车体(未图示)上,并将车辆座椅21支承成能够移动。移动机构50包括旋转机构、滑动移动机构和升降机构(四连杆机构52)。旋转机构在车室内11改变车辆座椅21的方向。滑动移动机构使车辆座椅21在车室内11与车室外12之间滑动。升降机构使车辆座椅21在车室外12升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车体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车体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43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