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椎体间间隔物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34687.X | 申请日: | 2012-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484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9 |
发明(设计)人: | K·于;K·E·米勒;W·D·阿姆斯特朗;C·布兰奇;K·T·福雷;P·麦克康比;A·J·麦尔肯特;W·R·西尔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沙整形外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A61F2/4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刘佳 |
地址: | 美国印***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间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整体涉及脊柱的治疗,并且更特别地涉及用于放置在脊柱的相邻椎体之间的椎体间间隔物,以形成并保持相邻椎体之间的期望的取向和间距。
背景技术
已知如果椎间盘损坏,那么其可被移除并且可用骨生长诱导物质填充在两个相邻椎骨之间所得到的间隙以促进椎间盘间隙上的骨性融合。椎间盘间隙外部的固定装置已用来在介入材料与相邻骨融合以形成骨桥的同时保持相邻椎骨的位置。作为替代形式或结合固定装置,诸如人造装置或骨移植物的承重性间隔物可放置在空的椎间盘间隙中。这些间隔物在愈合期间将负载从一个相邻椎骨传递到另一个相邻椎骨。此外,当椎间盘受损时,经常存在盘的高度的损失和在盘的每一侧上的椎骨之间的正常角度(脊柱前凸)的损失。间隔物还可用来恢复受损的椎间盘的高度和角度(脊柱前凸)。这样的间隔物可以以多种形式提供。
存在对于改进椎体间间隔物的需求,并且本发明涉及这样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适用于间隔两个相邻的椎骨体的改进的椎体间间隔物。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实现撑开椎间间隙并且在需要时增加相邻椎体之间的脊柱前凸角度的期望目标的机构。高度的初始增加通过在一个取向上将间隔物主体插入椎间盘间隙中而获得,从而借助于小半径子弹形鼻部实现撑开。通过使间隔物主体围绕其纵向轴线旋转(例如,四分之一转)而获得高度的进一步增加和脊柱前凸的增加。
以下概述了各个方面,但应当理解,可设想到结合这些特征中的任意一个或组合、省略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或包括未具体讨论的其它特征的实施例。椎体间间隔物包括在中心纵向轴线上延伸的细长的主体以及相对的上支承表面和下支承表面与相对的侧壁,该相对的侧壁沿着纵向轴线凸出地倒圆。如本文所用,沿着纵向轴线凸出地倒圆的侧壁意味着:当从朝其上支承表面或下支承表面正交地看的方向上观察间隔物时,侧壁是从间隔物的前端部分到后端从纵向轴线向外弯曲的。侧壁从后端朝前端部分发散,使得间隔物在间隔物在朝前部的方向上从间隔物的中间长度平面偏移的位置处提供最大宽度。侧壁从该最大宽度位置会聚到间隔物的前端部分,在前端部分处,在朝上支承表面和下支承表面中的一个正交地看的方向上观察时侧壁限定子弹形顶端。当间隔物取向成其中侧壁被定位成面向椎骨的端板的插入取向时,连接侧壁的子弹形顶端有利于在相邻椎骨之间插入间隔物并撑开相邻椎骨。当从朝间隔物的前端部分或后端看椎体间间隔物的纵向轴线的方向观察时,侧壁从上支承表面到下支承表面是线性的。前端部分形成在上支承表面和下支承表面之间延伸的钝的凸出地倒圆的鼻部,该鼻部在横向方向上显著大于子弹形顶端,使得可用于接触端板的沿着纵向轴线的上支承表面和下支承表面的长度最大化。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横向方向上的复杂的倒圆的鼻部包括具有从鼻部到相邻侧壁的至少两个不同半径的复杂曲线。该复杂曲线允许间隔物主体的前端具有小半径,该小半径在与上支承表面和下支承表面相交之前过渡到较大半径。较小半径曲率提高了前缘在初始插入时撑开窄的椎间盘间隙的能力,同时较大的半径将与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相交点保持在这样的位置:即,使得上支承表面和下支承表面保持足够的表面积。上支承表面和下支承表面限定间隔物的高度并且沿着纵向轴线从间隔物的前端部分到后端凸出地倒圆。上支承表面和下支承表面在从间隔物的中间长度平面朝间隔物的前端部分偏移的第二位置处限定最大高度。侧壁还各自限定从后端朝前端部分延伸的细长的狭槽。狭槽在朝前端部分的方向上彼此发散并被构造成在其中接纳插件器械。后端包括在狭槽之间的接收器以接纳插件器械。椎体间间隔物还包括延伸穿过上支承表面和下支承表面的中央腔体。狭槽均包括通入腔体的至少一个孔。上支承表面和下支承表面还包括在正交于间隔物的纵向轴线的侧壁之间延伸的细长的凸起。
本发明还提供了用于与椎体间间隔物结合使用的插件器械。根据一个方面,插件具有带指状物的握持端,当插件的保持构件接合到椎体间间隔物的后端时,该指状物楔入沿着椎体间间隔物的相对的侧壁形成的发散的狭槽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沙整形外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沙整形外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468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