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广角透镜、摄像光学装置及数码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36947.7 | 申请日: | 2012-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8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广瀬全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13/00 | 分类号: | G02B13/00;G02B13/18;H04N5/225;H04N5/36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广角 透镜 摄像 光学 装置 数码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广角透镜、摄像光学装置及数码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摄像元件的弯曲的摄像面(即受光面)上形成被摄对象的光学像的小型广角透镜、利用该广角透镜及摄像元件摄入被摄对象的影像作为电信号输出的摄像光学装置、搭载该摄像光学装置的数码相机、监控摄像头等具有图像输入功能的数码设备。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伴随着摄像元件的高性能化和小型化,逐渐普及具有摄像光学装置的移动电话、移动信息终端等具有图像输入功能的数码设备。伴随于此,搭载于摄像光学装置的摄像透镜也正在谋求进一步的高性能化、小型化和广视场角化。但是,由于在广视场角中消除各种像差并不容易,所以越是广角,摄像透镜的像差修正越困难。
另一方面,在各种像差中,即使由于摄像平面与像面的偏差而产生场曲,只要摄像面形状与像面匹配,就能够减轻像差修正对透镜系统的负担。从该观点出发,以降低场曲为目的,在专利文献1、2中提出了具有弯曲的摄像面的固体摄像元件。另外,以往在专利文献3、4等中也提出了使胶片以配合场曲的方式在长度方向上弯曲来提高性能的光学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042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5982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8-06893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0-2926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以在预先弯曲的摄像面上成像为前提而构成的小型广角透镜并不被人所知。因此,仅使用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固体摄像元件很难得到广角透镜所需的光学性能,很难达到有效利用摄像面的弯曲的高性能化、小型化及广视场角化。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利用弯曲的摄像面,并且提供实现高性能化、小型化及广视场角化的广角透镜、以及具有该广角透镜的摄像光学装置及数码设备。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发明的广角透镜在摄像面具有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曲形状的摄像元件上形成像,并且全视场角在120°以上,所述广角透镜从物体侧依次由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的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且具有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面形状的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光圈、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的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且具有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形状的第四透镜构成。
第二发明的广角透镜在上述第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1)。
-21≤Ri/BF≤-4…(1)
其中,
BF:后焦距,
Ri:摄像面的曲率半径。
第三发明的广角透镜在上述第二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2)。
-5.5≤f12/f34≤-1.5…(2)
其中,
f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f12<0),
f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f34>0)。
第四发明的广角透镜在上述第一~第三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3)。
-5.1≤(r4f-r4r)/(r4f+r4r)≤0.33…(3)
其中,
r4f:第四透镜的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
r4r: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第五发明的广角透镜在上述第一~第四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4)及(5)。
νd2≤50…(4)
νd3≥50…(5)
其中,
νd2:第二透镜的阿贝数,
νd3:第三透镜的阿贝数。
第六发明的摄像光学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第一~第五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广角透镜和将形成在弯曲的摄像面上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以在所述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上形成被摄对象的光学像的方式设置所述广角透镜。
第七发明的数码设备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第六发明的摄像光学装置,从而附加有被摄对象的静态图像拍摄、动态图像拍摄中的至少一种功能。
第八发明的数码设备在上述第七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是数码相机、监控摄像头、内窥镜或带图像输入功能的移动终端。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未经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69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循环使用的组合管
- 下一篇:一种电缆桥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