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产生能量载体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42613.0 | 申请日: | 2012-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2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罗伯特·斯达克林格;克劳斯·祖尔·尼登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伯特·斯达克林格 |
主分类号: | H05H1/46 | 分类号: | H05H1/46;C10J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0 | 代理人: | 武晨燕,胡春光 |
地址: | 德国费尔***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产生 能量 载体 系统 | ||
1.一种用于产生能量和/或能量载体的系统(111),其具有:
装置(1),其包括作为阴极的电极(70)和作为阳极的电解质供应管(50)以及反应炉(60),其中,所述电极(70)的端部和所述电解质供应管(50)的端部彼此面对,其中,电解质(8)由水中碳的悬浮物组成并且能够被供给所述反应炉(60),并且其中,借助等离子体发生电压源(80)能够在所述电极(70)和所述电解质供应管(50)之间产生等离子体,因而能够由所供给的电解质(8)生成燃气(7);
电解质(8)的储槽(10),其为了将电解质(8)供入所述反应炉(60)而与所述电解质供应管(50)相连并且具有用于在水中分散开碳的搅拌装置;
用于在所述装置(1)内产生的燃气(7)的储存器(103);和
机构(104),在所述机构中所述燃气(7)被转化为除燃气之外的能量载体,
其中,由所述装置所产生的燃气包含氢气、一氧化碳和/或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其中,用于产生燃气(7)的所述装置(1)与火力发电站(105)的废气净化装置(106)和/或储蓄装置(122)相连,并且CO2能自所述废气净化装置(106)和/或储蓄装置(122)被供给用于产生燃气(7)的所述装置(1),
其中,所述火力发电站(105)的废气净化装置(106)能将分离出的CO2连同所述电解质(8)一起直接供给用于产生燃气(7)的所述装置(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111),其中,所述储蓄装置(122)是地下储蓄装置,CO2能从所述地下储蓄装置连同电解质(8)一起被直接供给用于产生燃气(7)的所述装置(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111),其中,所述能量载体能被供给负载(1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111),其中,所述负载(121)是用于获取能量的机构(11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111),其中,所述负载(121)是内燃机驱动的车辆(133),能够给所述内燃机供应在所述机构(104)内由燃气(7)所产生的燃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111),其中,除了与所述内燃机驱动的车辆(133)相连外,用于将所述燃气(7)转化为除燃气之外的能量载体的所述机构(104)与用于获取能量的机构(113)也相连。
7.一种用于产生能量和/或能量载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下步骤:
将来自储槽(10)的电解质(8)通过作为阳极的电解质供应管(50)供给反应炉(60),其中,所述电解质(8)由水中碳的悬浮物组成并且作为阴极的电极(70)与所述电解质供应管(50)相对设置;
在彼此面对的所述电极(70)的端部和所述电解质供应管(50)的端部之间,借助等离子体发生电压源(80)能够在所述电极(70)和所述电解质供应管(50)之间产生等离子体,从而由所输入的电解质(8)生成燃气(7);
利用所述储槽(10)中的搅拌装置分散碳和水组成的悬浮物;
所产生的燃气(7)储蓄在储存器(103)中;和
在机构(104)中,燃气(7)被转化为除燃气之外的能量载体,
其中,所产生的燃气包含氢气、一氧化碳和/或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其中,为了产生燃气(7),火力发电站(105)的废气净化装置(106)和/或储蓄装置(122)如此相连,即,CO2自所述废气净化装置(106)和/或所述储蓄装置(122)被供给用于产生燃气(7),
其中,将在所述火力发电站(105)的废气净化装置(106)中分离出的CO2连同所述电解质(8)一起直接供给所述反应炉(6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在作为地下储蓄装置的所述储蓄装置(122)中存储的CO2是连同电解质(8)一起被直接供给所述反应炉(60)的。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能量载体被供给负载(1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伯特·斯达克林格,未经罗伯特·斯达克林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261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