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润滑脂组合物及封入有该润滑脂组合物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在审
申请号: | 201280045315.7 | 申请日: | 2012-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14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曾我一弘;宫川贵之;稻见宣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0M169/00 | 分类号: | C10M169/00;F16C19/18;F16C19/38;F16C33/66;C10M101/02;C10M105/18;C10M105/32;C10M107/02;C10M115/08;C10M129/40;C10M129/58;C10M129/76;C10M13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庞东成;褚瑶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润滑脂 组合 封入 车轮 支承 滚动轴承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润滑脂组合物及封入有该润滑脂组合物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尤其涉及被封入滚动体和滚道面在高滚动体载荷(高接触面压)的条件下使用的轴承中的、在高滚动体载荷下也可以将轴承的旋转转矩(滚动摩擦阻力)抑制至较低的润滑脂组合物以及用于以相对机动车的悬架装置可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车轮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图4所示的结构。该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100为所谓的第3代内圈旋转型从动轮用单元,在作为静止圈的外圈102的外径侧形成有用于将外圈102固定在未图示的悬架装置上的法兰,在内径侧通过均为滚动体的2个以上滚珠105、105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着作为旋转侧滚道圈的轮毂107。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滚动体105、105,在图4中以滚珠为示例,但是在用于高重量车辆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中,有时也使用滚子。
因此,在上述外圈102的内周面分别设置有各自为静止侧滚道面的2列以上外圈滚道110a、110b,在上述轮毂107的外周面分别设置有各自为旋转侧滚道面的第1内圈滚道121和第2内圈滚道122。
该轮毂107是组合轮毂主体103与内圈104而成的。其中,分别地,在轮毂主体103的外周面的外端部设置有支承车轮的安装法兰111,同样地在中间部偏内端的部分设置有直径比形成上述第1内圈滚道121的部分更窄的窄径段部125。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对于轴方向而言,“内”是指在安装在车辆上的状态下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偏中间侧,例如是指图4的右侧。与此相对,在图4的左侧,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偏外侧对于轴方向而言称作“外”。
并且,外嵌了该窄径段部125和在外周面上设置有截面为圆弧形状的上述第2内圈滚道122的上述内圈104。
进一步,通过使上述轮毂主体103的内端部在径向上向外发生塑性变形而成的铆接部126,压住上述内圈104的内端面,使该内圈104固定在上述轮毂主体103上,同时对于为背对背(DB)组合结构的轴承单元施加预压,从而相对作为力矩载荷而负载的路面反作用力维持了高的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有时也会在轮毂主体103的内端部形成外螺纹,利用螺母压住内圈104的内端面进行固定,以代替铆接部126。
在上述外圈102的外端部内周面与上述轮毂主体103的中间部外周面之间设置有密封环106,并且在外圈102的内端面设置有盖108a,从而将在上述外圈102的内周面与上述轮毂107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上述各滚珠105、105的内部空间117与外部空间隔断。
在该内部空间117内封入润滑脂,以对上述各外圈滚道圈110a、110b、上述第1内圈滚道121以及第2内圈滚道122与上述各滚珠105、105之间的滚动部进行润滑。
上面以所谓的第3代从动轮用单元作为示例对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100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被广泛应用于如下所述的第3代驱动轮用单元,其在轮毂主体103的中心部形成有能够与等速万向节的花键相嵌合的内花键、并将上述盖108a置换为密封环;或者也可以使用所谓的第1代和第2代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
这种轴承随着近年来的节能化趋势而期望有所改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其通过使用在100℃时的运动粘度为5.0×10-6m2/s~9.0×10-6m2/s(5cSt~9cSt)的润滑脂,降低了滚动接触部的滚动阻力,降低了旋转转矩,从而提高了以加速性能、油耗性能为中心的车辆的行进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399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车辆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用于在几百rpm水平的低速旋转条件下(例如800rpm≈100km/h)支承重载荷(例如在回转加速度为0.8G左右条件下达到与轴承的额定静载荷相当的滚动体载荷(接触面压)),因此难以确保足以形成流体润滑的油膜厚度,通常在边界润滑的状态下使用,因而专利文献1所述的润滑脂(基础油粘度比以往低)尽管对于高速直行条件那样的低载荷高旋转的行进条件下的低转矩化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在通常的使用条件(中低速或轻旋转条件)下反而会减少油膜厚度,不仅不一定能导致转矩降低,而且有可能因滚道面、滚动体的表面粗糙化而产生异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53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