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46819.0 | 申请日: | 2012-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28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森本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21/02 | 分类号: | H01H21/02;H01H2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刘晓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特别是涉及零件数量少且薄型的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开关,例如具有如下的开关装置,其包括:由圆环状的旋转轴体和从该旋转轴体的外周面突出的操作体构成的旋转柄体;装置主体;可动接触弹簧;一对固定触点部;大致环状的弹性体,在所述装置主体设有分别与所述固定触点部电连接的第一、第二开关端子和将所述可动接触弹簧电连接的通用端子(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62979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开关装置中,只不过公开了作为大致环状的弹性体而使用螺旋弹簧,在薄型化上有限。另外,由于不仅需要大致环状的弹性体,还需要可动接触弹簧,故而具有零件数量、组装工序多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设立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薄型、零件数量及组装工序少的开关。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开关包括:基体,其在上表面形成平面圆形凹部,并且在所述平面圆形凹部的内面配置有固定触点;弹性体,其具有将基准形态部反复而形成的曲折形状,并且在所述基体的平面圆形凹部环状地配置;操作体,其具有在所述基体的平面圆形凹部内可转动地嵌合的转动部,并且在所述转动部的内向面突设有操作用突部,通过转动所述操作体,利用所述操作用突部按压所述弹性体的一端部将其压缩,从而对触点进行切换。
根据本发明,由于将曲折形状的弹性体环状地配置,并将其压缩而对触点进行切换,故而无需使用螺旋弹簧,可得到薄型的开关。
另外,由于所述弹性体具有弹簧功能和可动触点功能,故而无需设置其他的可动触点,可得到零件数量、组装工序少的开关。
本发明的一方面,可以将固定触点配置在平面圆形凹部的内侧面,及/或,可以将固定触点配置在平面圆形凹部的底面。
根据本方面,能够根据需要变更固定触点的配置,可得到设计的自由度大的开关。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以在基体的内面中,在弹性体的一端侧伸缩时可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位置并列设有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及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在所述弹性体的另一端侧伸缩时可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位置并列设有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及第四切换用固定触点,将所述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和第三切换用固定触点交替地设为通用固定触点。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可以在基体的内面中,在弹性体的一端侧伸缩时可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位置设有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及中央固定触点,并且在所述弹性体的另一端侧伸缩时可与所述弹性体接触的位置设有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及所述中央固定触点,将所述第一切换用固定触点及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交替地设为通用固定触点。
另外,与切换用固定触点接触的,不限于弹性体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显然也可以是位于从所述弹性体延伸的弹性臂部的前端的可动触点部。
根据本方面,由于根据操作体的转动方向,第一、第二切换用固定触点交替地成为通用固定触点,故而可由简单的构造得到薄型的切换开关。
本发明的再一方面,在弹性体的相邻的基准形态部中,位于内侧的顶部的高度尺寸可以不同。
根据本方面,由于相邻的基准形态部的高度尺寸不同,故而即使利用转动的操作体将所述弹性体压缩,相邻的基准形态部的顶部彼此也不相互冲突,能够顺畅地进行操作,可得到操作触感良好的开关。
本方面的其他方面,在弹性体的相邻的基准形态部中,可以至少将位于内侧的位顶部形成为直线形状。
根据本方面,通过包含直线形状的基准形态部的反复而形成,可得到设计的自由度更高的开关。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在弹性体的基准形态部中,可以至少将从一个外侧的顶部延伸的弹性臂部的前端部形成为可动触点。
根据本方面,即使通过操作体的操作而使弹性体向外侧展开地弹性变形,也由所述弹性臂部吸收该弹性变形而进行位置限制,故而能够确保所希望的触点压力并得到顺畅的操作触感。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可以使从所述基体突出的操作杆从操作体的转动部的外周缘部向侧方延伸。
根据本方面,能够得到经由自恢复的操作杆切换触点的开关。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可以在操作体的转动部的外向面中,在其中央部突设有操作用轴部。
根据本方面,例如通过由拨号盘等使所述操作用轴部转动,从而能够手动地开闭触点的开关。
在操作体的转动部的外向面中,也可以在其中央部设有操作用凹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姆龙株式会社,未经欧姆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68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二极管透镜结构
- 下一篇:用于变压器的压制框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