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供需控制的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48089.8 | 申请日: | 2012-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3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中野健治;大崎善朗;小林崇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J13/00;H04W40/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金光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供需 控制 无线通信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力供需控制的无线通信技术。
背景技术
伴随着全球范围的能源消耗的增加,CO2气体排出量的增加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全球范围的环境破坏成为问题。特别是在能源利用中,能够利用于各种目的的电力需求的增加显著。在到目前为止的电力控制系统中,采取了以跟踪需求的变化的形式来控制发电量的方式。因此,在电力控制系统中,由于因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差导致的损耗的产生、因不能控制需求本身所导致的损耗,存在未必进行高效率的控制的问题。
近年来,关注如下新理念的电力控制系统:使需求侧、发电侧具有基于通信等的信息上的紧密结合关系,并追加根据需要来减少需求(特别是浪费的需求)的控制,成为与社会负载能力更相称的需求。关于这种供需(需求、供给)控制,还提出了如下提案:对于到目前为止只是消耗电力的设备的需求侧,配备利用了自然能源(太阳光、风力等)的小型的发电设备、在电力剩余时能够保存电力的蓄电装置,由此进行更有效的供需控制。
在这样的电力控制系统中,为了进行供需控制而需要有将发电侧与需求侧高效地结合的网络。在成为需求侧的一般家庭、办公室中已经引入了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一般的通信设备。然而,关于供需控制,需要能够一齐控制相关的全部需求设备,因此这样的一般通信网的成本高,另外由于是与社会基础设施有关的信息,因此需要保证一定的公共的安全等,所以需要简易且具有高安全性的专用网络。
而且,为了积极地进行供需控制,发电侧与需求侧需要采用信息交换的紧密结合的方式。具体地说,关于供需控制,需要在各需求侧与发电侧之间配置通信网来进行双向的信息通信。
关于供需控制,通过双向地进行信息通信,从而能够在需求变得过多的情况下在需求侧请求削减需求、或根据需要指示配备在需求侧的蓄电池、太阳光等发电设备的工作。即,关于供需控制,能够对需求侧进行控制而抑制为与社会的负载能力相称的发电量等。因此,提出了如下多级无线中继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将无线设备结合到各需求侧(家庭侧)的计量设备,交替地中继各地区的无线装置,由此收集全部需求侧的电力需求信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88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这种无线通信系统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故障、无线状态的变化等而产生暂时或者永久地中断通信的需求侧的无线设备,不能稳定地进行信息通信。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稳定的信息通信的电力供需控制的无线通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根据实施方式,电力供需控制的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多个无线设备来形成自主分散型无线网络,经由所述自主分散型无线网络向多个汇总装置或者管理装置传送信息。所述管理装置具备生成针对所述无线设备的所属变更命令的第1控制部。所述无线设备具备:存储部,存储所属于第1汇总装置的信息;以及第2控制部,根据所述所属变更命令,将所属目的地从所述第1汇总装置变更为第2汇总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力供需控制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整体块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电力供需控制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管理装置的块结构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电力供需控制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汇总装置的块结构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电力供需控制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设备的块结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力供需控制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例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力供需控制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管理装置;102:汇总装置;103~110:无线设备;111:汇总装置;112~118:无线设备;202:控制部;203:通信部;301:通信部;302:控制部;303:无线通信部;401:无线通信部;402:控制部;407:所属装置存储部;408:传感器;4011:电场强度测量部;4021:定时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80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