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没有力作用地触通的直插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48711.5 | 申请日: | 2012-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5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M·克勒克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87 | 分类号: | H01R12/87;H01R13/11;H01R10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苏娟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没有 力作 用地 元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插头壳体和用于直接触通配对件、例如电路板上的敞露的接触区的直接接触件的直插元件,以及一种包括这样的直插元件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使用了直插接触件,其中,直插元件直接插装在配对件、例如电路板或冲压格栅或基板上。但尤其当应用在车辆领域中时,在这样的直插连接器的耐用性和接触可靠性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直接触通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该直插元件通常从前方被推装到电路板的接触区上,其中锐利的电路板边缘或者说接触区在插接过程中导致直接接触件受损。这是由作用于电路板的接触区的压紧力造成的,该压紧力由直接接触件的附加弹簧元件在插接过程中在电路板上产生。由此,直接接触件的表面和电路板上的接触面在多次插接时被显著摩擦磨损,从而会出现该电子装置的受损或者功能故障。
发明内容
与之相比,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直插元件有以下优点,在插接或拔出直插元件时,在插接过程的滑动运动期间没有出现作用于接触区的压紧力。由此可以显著减轻在直插元件的直接接触件和电路板的接触区上的磨损现象。因此,根据本发明,该直插元件可以被顺利地多次与电路板分开和再插装上。由此得到另一个优点,即,通常由金构成的较薄的保护层可被用在接触区或者说直接接触件的接触面上。由此实现了显著的成本节约。此外,该直接接触件本身造成作用于接触区的压紧力,从而不需要附加的弹簧件并因而减少了所需要的零部件数量。根据本发明,这是如此实现的:直插元件包括插头壳体以及直接接触件,该直接接触件设置用于与敞露的接触区的直接触通。直接接触件一体且呈U形地形成有接触片区域和压紧弹簧区域。在此情况下,接触片区域上的触通点在插装方向上相对于压紧弹簧区域上的压紧点错开地布置。
从属权利要求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改进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该触通点在插装方向上布置在压紧点之前。由此,只随着到达压紧点才产生直接接触件对承载板的压紧力,从而电路板的接触区可以在插接过程中基本没有法向力地经过接触片区域。触通点和压紧点之间的错位程度保证了在触通点和电路板的接触区之间没有法向力的重叠。
尤其优选的是,该直接接触件可动地安装在插头壳体上。由此,该直接接触件可以在插接过程中通过摆转运动避开电路板,直至到达压紧弹簧区域。因此,在直接接触件的触通点之前的接触片区域上基本没有出现应力,使得该触通点能没有力作用地到达电路板的接触区。
还优选的是,多个直接接触件平行并排布置在插头壳体内。由此实现了十分简单紧凑且直插元件的结构长度最短的结构形式。
该插头壳体优选具有至少一个导引区域,该导引区域能够与配对件、例如电路板接触,其中该导引区域在插装方向上布置在触通点之前。在此情况下,导引区域的一个端面垂直于插装方向凸出的程度与接触片区域的触通点至少一样或者更远一些。因此,该电路板的接触区在切向上并因而没有力作用地被引导直至触通点。导引区域随后插入在电路板中为此设置的凹空部或开口内并且固定该直插元件,从而保证了连续而运行可靠的直接接触。只有在插入后,接触片区域才会接触到敞露的接触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这些导引区域在侧面设置在插头壳体上。由此,尤其可以在设置有多个平行并排的直接接触件时实现节省空间的布置形式。另外,与直接接触件数量无关地在电路板中只需要两个凹空部/开口用于插头壳体的导引区域,这还显著简化了开启。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本发明的直插元件和具有至少一个敞露的接触区的配对件。在此情况下,各有其中一个直接接触件与距承载板边缘不一样远的多个接触区之一触通。本发明优选被用在汽车领域,例如用在车辆电缆束中。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本发明直插元件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2A、2B和2C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本发明直插元件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剖视图,这些图示出了插接过程,
图3A、3B和3C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本发明直插元件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剖视图,这些图示出了插接过程,以及
图4是图3的电子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图1来详细描述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直插元件2的电子装置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未经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87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