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带端子的电线及端子压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50885.5 | 申请日: | 2012-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10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川村正幸;今井正弘;上田直之;柴田知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43/048 | 分类号: | H01R43/048;H01B13/00;H01R4/18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李亚;穆德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端子 电线 制造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电线端部的露出芯线部压接端子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带端子的电线,存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结构。在专利文献2中,在端子上设置有芯线压接用套管,该芯线压接用套管被压紧并压接在从电线末端露出的芯线上。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涂覆在钢板上的保护覆膜的例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661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859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端子具有将与对方侧的端子连接的连接部与芯线压接用套管进行连接的结构。此处,在将芯线压接用套管压紧并压接在从电线末端露出的芯线时,仅对除了连接部侧的端部附近的部分施加压缩力,而不是对芯线压接用套管的整体施加压缩力。这是因为,如果对包括连接部侧的端部附近在内的芯线压接用套管的整体施加压缩力,则在芯线压接用套管与连接部之间的连接部分承载负荷,有在该连接部分上产生变形、损伤(例如裂纹)等的可能性。
但是,在上述方式中,压紧并压接在芯线上的芯线压接用套管成为连接部侧的端部附近呈锥状膨胀的形状(喇叭口形状)、即该端部向上方突出的形状。由此,当在端子的一部分上形成有突出部分时,在对端子与电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表面涂覆了覆膜形成用的保护剂时,有着在该突出部分处保护覆膜的膜厚度局部地变薄而不能得到充分的保护性能的可能性。该问题在突出部分的突出宽度越大时越显著。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尽量缩小在将端子压接于电线端部的露出芯线部上时在端子上形成的突出部分的突出宽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式是,一种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该带端子的电线是在电线的端部的露出芯线部压接有端子的压接部而成,所述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工序:a)在所述压接部内配置所述露出芯线部;b)在下模具的下模面与上模具的上模面之间夹持所述压接部的一部分,将所述压接部的一部分压接于所述露出芯线部;以及c)从上侧按压从所述上模面伸出的所述压接部的端部部分。
第二方式是,在第一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c)工序中,通过向所述下模具移动的端子按压部件的下端面,从上侧按压从所述上模面伸出的所述压接部的端部部分,所述端子按压部件的下端面是不具有沿着所述端子按压部件的移动方向的壁面区域的面。
第三方式是,在第二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中,所述下端面是与所述端子按压部件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平坦的面。
第四方式是,在第二或第三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中,所述上模面是从所述上模具的前端部向基端部切口的槽状的面,将所述上模具最靠近所述下模具的状态下的所述槽的最里侧部分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在所述端子按压部件最靠近所述下模具的状态下,所述端子按压部件的下端面在所述端子按压部件的移动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基准位置更靠近所述基端部一侧的位置。
第五方式是,在第二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b)工序中,在所述上模具向所述下模具移动而在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之间夹持所述压接部时,与所述上模具同步而移动的所述端子按压部件按压从所述上模面伸出的所述压接部的端部部分,从而进行所述c)工序。
第六方式是,在第五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中,所述上模具与所述端子按压部件一体地形成。
第七方式是,在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意一个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还具有如下工序:d)朝向所述端子按压所述露出芯线部中的从所述压接部伸出的部分。
第八方式是,在第七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d)工序中,通过向所述下模具移动的芯线按压部件的下端面,从上侧按压从所述压接部伸出的所述露出芯线部的部分,所述芯线按压部件的下端面是不具有沿着所述芯线按压部件的移动方向的壁面区域的面。
第九方式是,在第八方式的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中,所述上模面是从所述上模具的前端部向基端部切口的槽状的面,将所述上模具最靠近所述下模具的状态下的所述槽的最里侧部分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在所述芯线按压部件最靠近所述下模具的状态下,所述芯线按压部件的下端面在所述芯线按压部件的移动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基准位置相同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电装株式会社,未经住友电装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08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