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绝热箱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59459.8 | 申请日: | 2012-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89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石桥郁夫;佐伯友康;安部昌则;驹场孝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家用电器控股株式会社;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D23/06 | 分类号: | F25D23/06;F25D2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张林;陈海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绝热箱。
背景技术
近年来,例如家庭用的电冰箱有大容量化的倾向。为了一边抑制电冰箱的外形尺寸增大一边实现大容量化,就使绝热箱的周壁的厚度变薄。该情况下,绝热箱需要既减薄周壁的厚度又充分确保其绝热性能。因此,绝热箱中,作为设置于周壁的绝热材,除泡沫绝热材外有的还使用绝热性能高的真空绝热面板等绝热面板。而且,有的绝热箱中,设置于周壁的绝热部材也仅具有真空绝热面板等。
真空绝热面板主要具有芯材和气体阻隔容器。芯材是例如将玻璃纤维形成为栅网(mat)状所得的材料。气体阻隔容器是具有铝箔等有气体阻隔性的层与合成树脂层的层叠膜的袋状容器。真空绝热面板构成为,将芯材收置于气体阻隔容器内、在气体阻隔容器内进行了真空排气后的状态下将气体阻隔容器的开口密封,从而在内部保持真空减压状态。真空绝热面板薄且具有低导热率、即具有高绝热性。绝热箱通过使用真空绝热面板,能够既减薄周壁的厚度又得到高绝热性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7283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1477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关于绝热箱,若周壁的厚度变薄则整体会容易缺乏刚性,该情况下,容易变形。图22以极端的形式表示周壁1a的厚度变薄了的绝热箱1的变形状态。图22所示的绝热箱1变形从正面看向左侧倒。另外,绝热箱1有时也会变形向与图22所示方向相反的右侧倒,虽然并未图示。
这样的绝热箱1的变形,可以考虑例如下面的主要原因。第一主要原因是在绝热箱1形成有与内部的收置室3相通的开口部2。另外,第二主要原因是绝热箱1具有用于开闭开口部2的门4。图22所示的二扇门4,设在绝热箱1的前面部,外侧的上下部分别由未图示的合页支撑。而且,门4以该合页为中心转动。
若绝热箱1产生变形,则会发生电冰箱的外观变差、门4的操作性低下等不良情况,不耐用。
因此,要提供即使周壁的厚度变薄也能够抑制变形的绝热箱。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方式的绝热箱具备箱主体和规定部材。所述箱主体在前面形成有开口部,在内部具有与所述开口部相通的收置室。所述规定部材设置在构成所述箱主体的所述开口部周围的壁部中至少两个壁部内,对这两个壁部的位置加以规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箱主体与增强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增强板的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从增强板的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箱主体上侧的左侧角部的立体图。
图5是沿图4的X5-X5线的横剖图。
图6是箱主体上部的主视图。
图7是绝热箱(电冰箱)的侧视图。
图8是对箱主体的左右两侧壁间进行增强的部分中的单侧部分的纵剖主视图。
图9是箱主体的示意立体图。
图10是箱主体组装前的示意立体图。
图11是箱主体的纵剖侧视图。
图12是箱主体的纵剖主视图。
图13是图11的X13部分的放大图。
图14是图12的X14部分的局部省略了的放大图。
图15是图11的X15部分的放大图。
图16是图12的X16部分的局部省略了的放大图。
图17是沿图12的X17-X17线的里部的、省略了一部分的横剖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箱主体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5相当的图。
图20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与图18相当的图。
图2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与图18相当的图。
图22是以极端的形式表示现有例的变形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多个实施方式的绝热箱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位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到图17就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家用电器控股株式会社;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东芝;东芝家用电器控股株式会社;东芝家用电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94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