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65211.2 | 申请日: | 2012-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538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1 |
发明(设计)人: | 森岛彰纪;辻本健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3/20 | 分类号: | F01N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5 | 代理人: | 黄威,苏萌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排气通道中的排气处理装置的上游侧设置了燃烧器装置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车辆用等的内燃机的排气通道中存在一种如下的情况,即,将燃烧器装置设置于排气处理装置(催化剂等)的上游侧处,利用在燃烧器装置中生成的加热气体使排气温度上升,并对排气处理装置进行加热从而促进排气处理装置的暖机。燃烧器装置典型而言为,通过使被添加至排气通道内的燃料点火并燃烧,从而生成包含火焰的加热气体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燃烧器装置中,被供给于此的废气的氧气浓度越高,则获得的燃烧性能越高。相反地,在想要在燃烧器装置中获得一定程度以上的燃烧性能的情况下,供给气体的氧气浓度需要高于所需最低限度的氧气浓度。特别是在供给气体为低温时这种倾向较为显著。
一方面,近年来通过对内燃机转速的抑制而实现的耗油率改善不断推进,并处于每单位时间内的废气量(即排气流量)降低的趋势下。另一方面,由于由内燃机转速的降低而导致的摩擦力降低较小,而在自动式车辆中还存在转矩转换器T/C的拉拽阻力,因此发动机负载与以前相比逐渐增大。
在这样的状况中,废气的氧气浓度乃至供给至燃烧器装置的气体的氧气浓度处于减少的趋势下,尤其是在排气温度为低温时,稳定地确保一定程度以上的燃烧性能变得困难。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确保燃烧器装置的一定程度以上的燃烧性能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124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提供一种内燃机的控制装置,所述内燃机具备被设置于排气通道上的排气处理装置、和为了使被供给至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的废气升温而被设置在所述排气处理装置的上游侧的排气通道上的燃烧器装置,所述内燃机的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存在对所述燃烧器装置的工作要求时,当被供给至所述燃烧器装置的废气的氧气浓度未超过预定的要求氧气浓度时,执行用于增加被供给至所述燃烧器装置的废气的氧气浓度的增加控制。
优选为,所述增加控制包括,对通过所述内燃机而被驱动的辅助机械的工作进行限制的第一控制。
优选为,所述第一控制包括将所述辅助机械停止的控制。
优选为,所述内燃机具备被设置于所述燃烧器装置的上游侧的排气通道上的涡轮增压器,该涡轮增压器具有被设置在汽轮机的入口部处的可变叶片,所述增加控制包括,对所述可变叶片的开度进行变更的第二控制。
优选为,所述第二控制包括,在所述内燃机的运转状态处于预定的无增压区域内且内燃机转速为预定转速以下时减小所述可变叶片的开度的控制。
优选为,所述第二控制包括,在进气压不超过大气压的范围内减小所述可变叶片的开度的控制。
优选为,所述第二控制包括,在所述内燃机的运转状态处于预定的无增压区域内且内燃机转速大于预定转速时增大所述可变叶片的开度的控制。
优选为,所述内燃机被搭载于车辆上,该车辆具有经由转矩转换器而与所述内燃机连结的自动变速器,所述增加控制包括第三控制,所述第三控制为,在所述车辆的减速过程中对被供给至气缸内的燃料量进行增减而使内燃机转速进行增减的控制。
优选为,所述内燃机被搭载于车辆上,该车辆具有经由转矩转换器而与所述内燃机连结的自动变速器,所述增加控制包括第四控制,所述第四控制为,在所述车辆的减速过程中使所述自动变速器在与既定的换档规律相比而较早的正时处减速的控制。
优选为,所述内燃机装置具备能够各自休止的第一气缸组及第二气缸组、和相对于各个气缸组而被个别设置的所述排气处理装置及所述燃烧器装置,所述控制装置针对每个气缸组而执行有无对所述燃烧器装置的工作要求的判断、以及被供给至所述燃烧器装置的废气的氧气浓度是否超过所述要求氧气浓度的判断,所述增加控制包括第五控制,所述第五控制为,使被判断为供给至所述燃烧器装置的废气的氧气浓度未超过所述要求氧气浓度的一方的气缸组休止的控制。
优选为,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执行所述燃烧器装置的故障诊断,并且在所述故障诊断时,使通过所述内燃机而被驱动的辅助机械停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52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