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锻造品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68689.0 | 申请日: | 2012-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3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吉田纯;金子大辅;岩田范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1D8/00 | 分类号: | C21D8/00;C22C38/00;C22C38/38;C22C38/6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锻造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锻造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锻造品的强度(屈服性能及疲劳强度),以及为了省略热处理,向材料添加元素V,但是存在由于V的资源枯竭而引起价格变动、添加成本的问题。
因此,通过在热锻造后的冷却过程中,在小于或等于Ar1变态点~200℃的温度区域对要求高强度的部位实施锻造加工,从而保证良好的强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在蓝脆性区域实施锻造加工的情况下,需要用于脆化恢复的热处理,难于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在采用大于或等于600℃的温度区域的情况下,由于进行接近Ar1变态点的加热,因此原先获得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开始成长,出现珠光体粒的粗大化,另外,以加工后的变形为基点,在珠光体粒内析出铁素体,由此,难于获得目标强度。
专利文献1:日本国的公开专利公报的日本特开2003-0557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伴随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强度且价廉的锻造品的制造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锻造品的制造方法,通过针对对N小于或等于不可避免的固溶量的钢进行热锻造而获得的具有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的中间锻造品中的至少需要具备疲劳强度的部位实施锻造加工,从而使其强度提高,所述锻造加工是在350~600℃的温度区域实施的。
根据本发明,由于是小于或等于600℃的锻造加工,因此即使由于该锻造加工而发热,也不会达到奥氏体析出的温度,另外,由于抑制珠光体粒的粗大化,因此,能够通过锻造加工获得目标强度(屈服性能及疲劳强度)。另外,由于是大于或等于350℃的温度下的锻造加工,因此温度比蓝脆性区域(产生蓝脆性的温度区域:大约小于200~350℃)高,由于无需用于脆化恢复的热处理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且,由于是N小于或等于不可避免的固溶量的钢,因此能够抑制锻造品的氢脆现象,获得目标强度。即,能够提供具有良好的强度且廉价的锻造品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锻造品进行说明的斜视图。
图2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锻造品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的工序图。
图3是用于对图2所示的锻造工序进行说明的时序图。
图4是用于对应用图3所示的锻造加工的凸缘部的局部加工进行说明的斜视图。
图5是用于对应用图3所示的锻造加工的齿轮轴部的局部加工进行说明的斜视图。
图6是用于对应用图5涉及的锻造加工的凸缘部涉及的试样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5涉及的锻造加工前及锻造加工后的内部硬度和相对变形的相互关系的图表。
图8是表示由图5涉及的锻造加工引起的内部硬度和相对变形的相互关系受温度影响的图表。
图9是用于对锻造加工所采用的齿轮轴部的试样进行说明的斜视图。
图10是表示由图9涉及的锻造加工引起的内部硬度和相对变形的相互关系受温度影响的图表。
图11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工序图。
图12是表示由图5涉及的锻造加工引起的强度(内部硬度及拉伸强度)和锻造加工温度的相互关系受化学成分含量影响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锻造品的制造方法,针对对钢进行热锻造所获得的具有铁素体·珠光体组织的中间锻造品中的至少需要具备疲劳强度的部位,在350~600℃的温度区域实施锻造加工,并且,不是如现有的制造方法所示采用含有作为化学成分的N的钢,而是采用N小于或等于不可避免的固溶量的钢,是基于与现有技术完全不同的技术思想而提出的。
在现有的锻造品的技术领域中,含有N的钢材易于时效硬化,虽然能够获得高强度的锻造品,但存在氢附着在该时效硬化后的N上而引起氢脆现象的可能性。如果在锻造品上氢脆现象的部位变多,则易于产生龟裂而受到破坏。
另外,例如在作为脱氧材料而添加Al的情况下,由于该Al与N结合而析出AlN,因此虽然能够采用下述方法,即,采用石灰氮、NMn等添加物,或者通过将用于确保成品率的基于N回流气体的RH脱气时间设定得较长,从而使得钢材中的N的固溶量多于不可避免的固溶量,但这不仅引起进一步的氢脆现象,而且导致了制造成本的上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686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