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71660.8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03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户仓樱子;小堀真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6B1/18 | 分类号: | B66B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龚晓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于1个井道内升降自如地配置有多台轿厢的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的电梯中,需要控制为避免同一井道内的轿厢彼此的冲突。
在现有的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的电梯中,已知有如下方式:在同一井道内,禁止轿厢朝彼此接近的方向行进,当在同一井道内要朝彼此接近的方向行进的轿厢内有乘客的情况下,直到一方的轿厢的行进方向反向为止使另一方的轿厢开门待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在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的电梯中,以往已知有如下方式:在生成针对呼梯所分配的分配轿厢的速度模式时,当在同一井道内存在朝与分配轿厢同一方向行进的前方行进轿厢的情况下,在分配轿厢的目的地楼层比前方行进轿厢的位置远时,延迟分配轿厢的行进开始时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此外,以往已知有如下电梯控制装置:根据各轿厢的位置以及行进方向的信息,对禁止其它轿厢进入的封闭区间进行运算,进行运行管理,以使得其它轿厢不会进入某个轿厢的封闭区间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2913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01288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8-1336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的电梯控制装置中,当两个轿厢在同一井道内要朝彼此接近的方向行进的情况下,总是直到一方的轿厢的行进方向反向为止使另一方的轿厢待机,因此,存在电梯的输送效率下降这样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现有的电梯控制装置中,在分配轿厢的目的地楼层比前方行进轿厢的位置远时,延迟分配轿厢的行进开始时刻,因此存在导致电梯的输送效率下降这样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现有的电梯控制装置中同样,使其它轿厢在就要进入某个轿厢的封闭区间内之前停止,因此存在导致电梯的输送效率下降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可得到一种电梯控制装置,其能够有效地避免轿厢彼此的冲突并且抑制伴随避免冲突而导致的运转效率的下降。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控制装置构成为,在一个井道内升降自如地配设有多台轿厢的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的电梯中,该电梯控制装置具有:冲突预测单元,其在规定的冲突预测实施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对同一井道内的轿厢彼此的冲突的产生进行预测;开门待机判定单元,其在由所述冲突预测单元预测为要产生同一井道内的轿厢彼此的冲突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使轿厢开门待机;开门待机楼层决定单元,其在由所述开门待机判定单元判定为使轿厢进行开门待机的情况下,决定轿厢的开门待机楼层;以及控制单元,其使所述被预测为要产生冲突的轿厢中的至少一方在由所述开门待机楼层决定单元决定出的所述开门待机楼层开门待机。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电梯控制装置起到如下效果:在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的电梯中,能够有效地避免轿厢彼此的冲突,抑制伴随避免冲突而导致的运转效率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控制装置具有的各台管理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在各图中,相同标号表示同一部分或相当部分,并适当简化或省略其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以及图2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其中,图1是示出电梯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框图,图2是示出电梯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作为本发明的电梯控制装置的控制对象的电梯是将多台电梯作为一组来进行运行管理的组群管理电梯。而且,还是在构成一组的多台电梯中,配设成多个轿厢能够分别独立地在1个井道内升降的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的电梯。
图1示出了对这样的单井道多轿厢方式的电梯的运行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的结构。在该图1中,10为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负责由多台电梯的轿厢构成的组的管理控制。该组群管理控制装置10根据利用者对电梯的层站和/或设置在轿厢内的操作盘的操作内容而登记呼梯。然后,对所登记的呼梯决定要分配的轿厢(分配轿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716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