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受电装置和送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73676.2 | 申请日: | 2012-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54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23 |
发明(设计)人: | 市川真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H02J5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张谟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送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受电装置和送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出于对环境的考虑,使用电池等的电力使驱动轮驱动的混合动力车辆和/或电动汽车等受到关注。
特别是,近年来,在搭载有如上所述电池的电动车辆中,能够不使用插头等而以非接触方式对电池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受到关注。
例如,日本特开2011-50127号公报所记载的非接触电力供给装置具备受电部和送电部,送电部和受电部均包括H形状的芯和安装于该芯的线圈。
芯包括2个磁极部和小宽度线圈覆盖部,该小宽度线圈覆盖部形成在该2个磁极部之间,卷绕有线圈。
上述2个磁极部形成为关于通过小宽度线圈覆盖部的中心且与2个磁极部垂直相交的对称轴线对称,芯形成为关于上述对称轴对称的H字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501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通常,在受电部与送电部之间进行电力传送时,受电部的线圈的温度和/或送电部的线圈的温度等上升。
因此,具备如上所述的受电部的受电装置需要具备冷却受电部的冷却装置。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送电部的送电装置需要具备冷却送电部的冷却装置。
因此,在以往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中,存在装置自身容易大型化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又能够良好地冷却受电部的受电装置。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又能够良好地冷却送电部的送电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受电装置是以非接触方式从包括第1线圈的送电部接受电力的受电装置。受电装置具备:壳体,其在内部形成有收容部;芯,其配置在壳体内;第2线圈,其配置在壳体内,设置于芯;电气设备,其配置在壳体内,并且与第2线圈连接;绝缘构件,其配置在壳体的内表面与第2线圈之间、以及壳体的内表面与电气设备之间;以及冷却装置,其使制冷剂流通来冷却第2线圈和电气设备。
上述第2线圈和电气设备隔着绝缘构件而安装于壳体的内表面。上述电气设备配置在比第2线圈靠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的上游。
优选,上述电气设备包括与第2线圈连接的电容器和对第2线圈接收受到的电流进行整流的整流器。上述整流器配置在比电容器靠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侧。上述电容器配置在比第2线圈靠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侧。
优选,上述电气设备包括与第2线圈连接的电容器和对第2线圈接受到的电流进行整流的整流器。上述电容器配置在比整流器靠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侧。上述整流器配置在比第2线圈靠制冷剂的流通方向的上游侧。
优选,上述第2线圈形成为围绕第1卷绕轴的周围。上述芯包括:第1轴部,其供第2线圈卷绕;第1磁极部,其形成在第1轴部的第1端部,在与第1卷绕轴的延伸方向交叉的第1交叉方向上延伸;以及第2磁极部,其形成在第1轴部的第2端部,在第1交叉方向上延伸。上述第1交叉方向上的第1轴部的宽度比第1交叉方向上的第1磁极部的长度和第2磁极部的长度短。第1中央部和第2中央部位于比第3中央部靠第1交叉方向的一侧,该第1中央部位于上述第1交叉方向上的第1磁极部的中央,该第2中央部位于第1交叉方向上的第2磁极部的中央,该第3中央部位于第1交叉方向上的第1轴部的中央。上述电气设备相对于第1轴部配置在第1交叉方向的一侧,并且配置在第1磁极部与第2磁极部之间。优选,上述冷却装置向壳体内供给制冷剂。
优选,上述第2线圈形成为围绕第1卷绕轴的周围。上述冷却装置在与第1卷绕轴的延伸方向交叉的第1交叉方向上供给制冷剂。优选,上述壳体密闭。
优选,由上述第2线圈和与第2线圈连接的电容器形成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部接受电力的受电部。上述送电部的固有频率与受电部的固有频率之差为受电部的固有频率的10%以下。
优选,由上述第2线圈和与第2线圈连接的电容器形成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部接受电力的受电部。上述受电部与送电部的耦合系数为0.1以下。
优选,由上述第2线圈和与第2线圈连接的电容器形成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部接受电力的受电部。上述受电部通过形成在受电部与送电部之间且以特定的频率振动的磁场和形成在受电部与送电部之间且以特定的频率振动的电场的至少一方来从送电部接受电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736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电复合旋转连接器
- 下一篇:一种反射型偏光增亮扩散复合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