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75083.X | 申请日: | 2012-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89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2 |
发明(设计)人: | 井仓穰;大贺琢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3/46 | 分类号: | H02K3/4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茅翊忞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电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应用于电动机、发电机的旋转电机,特别地涉及漆朝定子线圈的含浸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旋转电机中,将定子铁心保持成水平,在从定子铁心突出的上侧线圈端的内周侧面及外周侧面,呈筒状地配置用于对与定子铁心的上端面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构件,然后,从上侧线圈端的上表面注入漆,使漆从上侧线圈端的上方朝下方含浸并流下(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1097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的旋转电机中,从上侧线圈端的上表面注入的漆沿着露出的上侧线圈端的外周面流下,由密封构件阻止其朝内径侧及外径侧的流出,并通过槽内而流下。漆在沿着露出的上侧线圈端的外周面流下的过程中,因毛细管现象而从上侧线圈端的外周面含浸于上侧线圈端内。然而,漆难以从上侧线圈端的面对定子铁心的上端面的内周面含浸,存在不能提高上侧线圈端的漆含浸率这样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获得能促进漆从线圈端的内周面含浸、并能提高线圈端的漆含浸率的旋转电机。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包括:定子,该定子具有圆环状的定子铁心和卷绕安装于该定子铁心的各极齿的集中卷绕线圈;以及转子。具有主体部和一对导向部的树脂制的绕线管分别被配置成使该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与上述极齿的径向一致,并使该主体部的底面沿着该极齿的轴向两端面,上述一对导向部突设于该主体部的上表面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上述集中卷绕线圈是通过使导体线穿过由上述极齿的轴向两端的上述主体部和上述一对导向部形成的凹空间内、并绕着该极齿卷绕规定圈而构成的。此外,漆积存槽以槽方向为上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凹设于该主体部的上表面并在上述一对导向部间延伸,在上述一对导向部的相对的壁面中的一方上,缺口以从该导向部的突出端到达根部并与上述漆积存槽连接的方式形成,漆含浸于上述集中卷绕线圈的上述主体部的轴向外侧的部分,并填充于上述漆积存槽及上述主体部的上表面与上述集中卷绕线圈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漆填充于漆积存槽及主体部的上表面与集中卷绕线圈之间,因此,促进了漆从集中卷绕线圈的面对主体部的上表面的内周面含浸,并能提高集中卷绕线圈的漆含浸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纵剖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局部剖端面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向视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线圈组装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组装于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线圈组装件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铁心组装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铁心组装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组装于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旋转电机的线圈组装件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三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端面图。
图10是图9的X-X向视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三的旋转电机中的线圈组装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组装于本发明实施方式三的旋转电机的线圈组装件的绕线管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一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纵剖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局部剖端面图,图3是图2的III-III向视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中的线圈组装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组装于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线圈组装件的绕线管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铁心组装件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旋转电机的铁心组装件的分解立体图。另外,纵剖图是指包括旋转电机的轴心的剖视图。
在图1至图3中,旋转电机100包括:轴4,该轴4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框架1;转子2,该转子2固定于轴4并以能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框架1内;以及定子8,该定子8具有圆环状的定子铁心9及安装于定子铁心9的定子线圈10,定子铁心9保持于框架1,该定子8被配置成隔着规定的间隙围住转子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750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