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放电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76569.5 | 申请日: | 201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5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喜多秀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3H7/10 | 分类号: | B23H7/10; B23H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12 | 代理人: | 何立波; 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电 加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自动切断线电极的功能的线放电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有自动控制装置的线放电加工装置中,为了应对长时间的无人运转,存在具有线电极(以下称为线)的自动接线功能、自动修复接线功能的线放电加工装置。线的自动接线功能是如下所述的功能,即,在针对被加工物(以下,称为工件)的一个图形的加工结束、下一个图形的加工正在设定时,根据线放电加工装置所具有的控制装置的指令,暂时切断处于接线状态的线,并将线移动至工件上方的新的加工开始孔位置处,向该加工开始孔中插入新的线而构建接线状态。另外,自动修复接线功能是如下所述的功能,即,在一个图形的加工中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线发生断线时,根据检测出该情况的控制装置的指令,将残留在线的行进方向的上游侧的线的前端部切断,并将该前端再次穿过加工中的工件的孔(或者槽)而修复接线状态。
通常,在将油用于加工液的线放电加工装置中,由于存在火灾的危险,因此线的切断采用由刀具实现的机械式切断构造,但存在下述问题,即,由于刀具的劣化而在线切断部产生毛刺,导致接线性能下降。与此相对,在采用由热能实现的线熔断的情况下,切断后的线前端非常尖锐,接线性能上升,但如果溅出火花则产生发生火灾的危险性。
作为涉及线自动接线功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下述技术,即,利用通过使高频电流流过螺线管线圈而产生的发热进行线熔断。
作为涉及防止火灾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下述技术,即,在检测器在加工槽内检测出火灾时向加工槽喷出不燃性气体而进行火灾的灭火。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0082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9-2327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根据上述专利文献2的技术,需要将封入不燃性气体的机构设置在加工槽中、或设置各种传感器。由此,出现装置整体的构造变大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通过紧凑的结构防止线切断时的火灾的发生的线放电加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线放电加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用于熔断线电极的熔断电极,在第1罩中收容有所述熔断电极的状态下,使电流流过所述线电极而将所述线电极熔断。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放电加工装置,利用罩仅对熔断部位进行覆盖就能够防止火灾的发生而无需传感器,因此能够通过紧凑的结构防止火灾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线放电加工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1是表示切断通电部的结构的图。
图2-2是表示切断通电部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3是对线自动供给装置的自动接线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对线自动供给装置的自动切断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放电加工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线放电加工装置的结构的图。如图示所示,线放电加工装置100具有线轴3、滑轮4~7、输带辊8、夹紧辊9、夹紧辊10、张力控制装置11、辊13、下部线引导部14、卷取辊15、卷取电动机16以及线自动供给装置300。线放电加工装置100通过在线1和工件2之间使放电产生,从而能够对工件2进行加工。此外,线放电加工装置100在将工件2浸渍于充满加工液的加工槽(未图示)的状态下实施放电加工。
线轴3供给线1。滑轮4~7对线1的行进方向进行变换,以使得线1在规定的路径上行进。
输带辊8、夹紧辊9、夹紧辊10以及张力控制装置11构成张力控制部200。输带辊8与夹紧辊9、10协同动作,对通过滑轮7进行方向变换后的线1进行夹持。而且,输带辊8由作为电动机的张力控制装置11驱动,在加工时,在其与卷取辊15之间向线1施加规定的张力。
线自动供给装置300具有约束线1的路径的导管12。通过输带辊8后的线1会通过导管12。辊13对通过导管12后的线1的行进方向进行变换,将线1导入至下部线引导部14中。在下部线引导部14的出口处,线1被一对卷取辊15夹持。卷取辊15由卷取电动机16驱动,在加工时能够使线1以规定的速度行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765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编程装置以及方法
- 下一篇:上引式连续铸造装置和上引式连续铸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