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76795.3 | 申请日: | 2012-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6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乾真朗;金子一臣;松井信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B21/00 | 分类号: | G03B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牛孝灵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投影 影像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液晶面板的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中,随着例如以报告会场为代表的使用机会增加,要求装置的简化、廉价化以及装置的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简易的机构对伴随温度变化的焦点偏移进行补偿的技术。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用于在投影系统反射镜中使用平面反射镜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63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0756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随着上述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简化、廉价化,使用两个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实现装置的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通过使用两个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例如可考虑使显示图像高亮度化、提高可靠性使得即使一个发生故障也不会失去显示功能、使两个的显示图像稍微偏移实现高分辨率化、显示立体(3D)图像、将两个的显示图像在水平方向偏移一个画面以获得宽幅图像等。
与此同时,用于高精度地调整两个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投影图像的位置的调整机构和调整方法成为重要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在高性能或多功能化的基础上使所需的调整高精度化的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一种将基于影像信号的图像光学地投影到外部的显示部来进行显示的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其包括将上述图像光学地投影到外部的两个光学引擎和用于调整这两个光学引擎各自显示的图像的相对位置的调整机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高性能或多功能化的基础上使所需的调整高精度化的投影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光学引擎的框图。
图2是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光学引擎的外观图。
图3是表示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第一调整方法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的第二调整方法的平面图。
图5是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基座部分的外观图。
图6A是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基座部分的第一平面图。
图6B是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基座部分的第二平面图。
图7A是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基座部分的第三平面图。
图7B是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基座部分的第四平面图。
图8是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的投影透镜附近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首先说明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光学引擎的整体结构。
图1是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的光学引擎的框图。为了明确与后面附图的对应关系而在图中的右上部分表示了三维坐标轴。H表示显示的画面的水平方向(横向),V表示同一画面的垂直方向(纵向),Z表示同一画面的纵深方向。
图1中光源单元101包括作为发光部的灯泡101a和作为反射面的反射器101b。从配置在椭圆形状的反射器101b的第一焦点位置的灯泡101a出射的光束被上述反射面反射而聚光在反射器101b的第二焦点位置。光束大小被缩小的聚光光束被具有平行化作用的凹透镜102变换成平行光束。此外,在反射器101b为抛物面形状的情况下,不需要用于平行化作用的凹透镜102。
从凹透镜102出射的平行光束被第一多透镜阵列103a的各单元透镜分割成子光束,并在与第一多透镜对应的第二多透镜阵列103b的各单元透镜上聚光。聚光后的各子光束首先被线性极化部104分离成振动方向相互正交的两束线偏振光,再通过使一方的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匹配另一方的振动方向,变换成振动方向为相同方向的线偏振光。
从线性极化部104出射的各子光束从重叠透镜105经过下述的结构要素重叠照射到RGB各色用的液晶面板单元1R、1G、1B上。重叠透镜105与液晶面板单元1R、1G、1B之间的光路中设有用于折曲光路的反射镜106b、106c、106d和作为分色光学部的分色镜107a和107b,进一步在各液晶面板单元1R、1G、1B跟前配置使投影光束的主光束平行化的准直透镜108R、108G、108B。在光路长比绿色和蓝色更长的红色的光路上配置有用于将重叠后的光束成像在红色用的液晶面板单元1R的位置的中继透镜109和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未经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767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