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自动垃圾收集箱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02386.5 | 申请日: | 2013-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0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力;王畅;王鑫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保定市誉诚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F1/06 | 分类号: | B65F1/06;B65F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自动 垃圾 收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日常生活用品领域,特别是一种家庭或车内用小型垃圾筒。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车上还是在家中,人们都会产生垃圾,尤其是在车上,产生的垃圾会被人们随手扔到车外,既不文明也不环保,因此人们通常在车上放置一垃圾筒,以便收集垃圾。但是目前经常使用的垃圾筒多是上面开口下面封闭的圆筒状结构,此种结构的垃圾筒在套装垃圾袋使用时,存在较多弊端,表现最突出的便是:1)垃圾袋的袋口容易滑落,从而在垃圾丢入时,不仅影响垃圾准确丢入垃圾袋内,还会在丢入垃圾的过程中将整个垃圾袋推入筒底;2)当垃圾堆满垃圾袋,需要从垃圾筒中提出垃圾袋时,容易触及已被污秽的垃圾袋袋口,极不卫生。另外为方便家庭使用,此类垃圾筒大多体积较大,不适用于在车内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干净、卫生、使用方便,适用于车内和家庭使用的垃圾收集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半自动垃圾收集箱,包括上敞口式筒体,所述筒体通过与筒底平行设置的隔板分层设置,筒体的上层设置有外形与筒体相应的封口机构,封口机构内套装有袋口带松紧带的垃圾袋;筒体的下层设置有用于驱动封口机构动作的控制机构。
所述垃圾袋的具体结构为:所述垃圾袋包括袋体,袋体的袋口处设置有松紧带以及控制松紧带缩放的拉环。
所述控制机构的具体结构为: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用于驱动封口机构动作的齿轮组,电机通过设置在筒体外壁上的开关与电源电连接。
上述封口机构的具体结构为:所述封口机构包括匀布并套装在隔板上的至少三个旋转立柱,旋转立柱位于隔板下方的一端与齿轮组的输出转轴连接;所述旋转立柱上部套接有与筒底形状相应的支架,所述支架与设置在相邻立柱之间底端固定在隔板上的弹簧铰接;所述拉环套装在旋转立柱上并位于支架的上方,旋转立柱的顶端设置有用于释放拉环的锁片。
本发明中所述齿轮组及拉环的数量与旋转立柱的数量相应。
本发明的改进在于:所述筒体为方体、圆柱体或圆台体的一种。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封口机构的旋转立柱上套装有若干个叠放的垃圾袋。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取得技术进步在于:
本发明的应用解决了车内或室内垃圾到处丢放的问题,既不必将垃圾扔到窗外污染环境,也不会影响车内卫生,并能够及时封装,方便随时取走处理。本发明的体积可以设置的很小,方便车载。本发明的封口机构可以将垃圾袋的袋口固定住,以保证在丢放垃圾的过程中,垃圾袋口不会滑落到垃圾筒体内;并且封口机构还能够在控制机构的作用下,将垃圾袋进行封口,避免了使用者与垃圾袋内污物接触的机会,既干净卫生,又不会污染环境,方便实用。
本发明中齿轮组与旋转立柱的相应设置,并在同一电机的作用下同时动作,实现了旋转立柱上锁片动作的同步性,从而使同一垃圾袋的所有拉环可以同时释放,以保证实现垃圾袋的准确收口。本发明通过将若干垃圾袋叠放分组使用,避免了每收一个垃圾袋必须再套一个垃圾袋方能使用,减轻了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垃圾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封口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控制机构的电路图。
其中:1.拉环,2.松紧带,3.袋体,4.弹簧,5.齿轮组,6.旋转立柱,7.锁片,8.隔板,9.支架,10.电机,11.开关,12.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半自动垃圾收集箱,包括上敞口式筒体、垃圾袋、控制机构以及封口机构;筒体通过与筒底平行设置的隔板8分层设置;封口机构位于筒体的上层,封口机构外形与筒体的外形相应;垃圾袋套装封口机构内,垃圾袋的袋口带有松紧带;控制机构设置在筒体的下层,控制机构用于驱动封口机构动作,从而将成装满垃圾的垃圾袋做封口处理。
垃圾袋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袋体3,袋体的袋口处设置有松紧带2和拉环1,拉环用于控制松紧带的缩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保定市誉诚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保定市誉诚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23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