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共价键复合絮凝剂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03859.3 | 申请日: | 2013-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04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赵华章;秦墨涵;李振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C02F1/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共价键 复合 絮凝 处理 垃圾 渗滤 浓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效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方法。具体地说,本发明采用共价键复合絮凝剂与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对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进行简单有效的混凝处理。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大多采用填埋的方法进行处理,采用填埋法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渗滤液。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水质水量变化大、成分复杂、有机物浓度高、氨氮含量高、含盐量高的难处理废水。
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提高和水处理技术的进步,生化加膜处理工艺逐渐成为垃圾渗滤液处理的一种主流技术。生化法可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绝大多数有机物,有效降低COD、氨氮含量。膜法处理可以截留生化处理后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可保证出水稳定达到《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中排放浓度限值的要求。
由于纳滤膜和反渗透膜的选择透过性,水能够顺利通过膜,而其他化合物则或多或少甚至完全被膜截留,原水经过膜后被分成两部分:处理后的渗透液与截留液(浓缩液)。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是垃圾渗滤液经过生物降解后经反渗透膜(或纳滤膜)截留的残余液。这种基于膜的处理工艺会产生原水量30%以上的浓缩液。膜浓缩液一般不具有可生化性,主要成份为原水中难生物降解物质,呈棕黑色,COD很高,并且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含盐量很高。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处理已成为当前垃圾填埋场废水处理的难点问题。
当前,膜浓缩液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回灌、蒸发、高级氧化等。回灌实质是把填埋场作为一个以垃圾为填料的生物滤床。然而,回灌对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增加,水流可形成短路,使填埋层含水率增加。浓缩液直接回灌也有可能导致垃圾场含盐量增加。常规蒸发工艺可以将膜浓缩液中的可溶性固体与水分离,但是能耗较高,而且部分有机物易挥发,容易在蒸发过程中进入蒸汽相,造成冷凝液COD浓度较高,无法实现达标排放。高级氧化可有效降低COD含量,但是投资大,花费高,并且对膜浓缩液中的盐类无任何处理效果。
因此,研发一种简单有效的膜浓缩液处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混凝沉淀是饮用水处理和废水处理常用的单元技术。絮凝法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中,絮凝剂的性能关系到水处理效果的好坏。常规絮凝剂对膜浓缩液中污染物去除率很低,COD的去除率在30%左右。本发明利用共价键型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使其中的大量污染物从水相转移到沉淀物中从而被高效去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共价键复合絮凝剂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方法。本发明采用共价键复合絮凝剂与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混凝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可实现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简单、高效和低成本无害化处理。
本发明采用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是指聚合铁、聚合铝和聚硅铝絮凝剂,它们仅能去除胶体类颗粒物,单独使用对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中COD去除率在30%左右。本发明采用共价键型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是指发明专利“一种共价键型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制备工艺及其应用”(申请号:200810115990.8)中所述的共价键型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该混凝剂中以共价键结合的无机和有机组分可充分发挥无机絮凝剂的沉淀网捕卷扫和有机絮凝剂的基团吸附络合作用,可高效去除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不能去除的COD等污染物。
具体操作程序是:取一定量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投加一定量共价键型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共价键型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投加量在10-20000mg/L,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投加量在10-30000mg/L,两者投加次序孰先孰后不作要求。快速搅拌(150~400r/min)0.5~5min后转入慢速搅拌(20~140r/min),持续5~30min,静置沉淀10~60min。本发明采用简单易行的絮凝沉降,具有污染物去除范围广、去除率高,药剂用量少、处理速度快等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的方法,可以用于垃圾渗滤液、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及其他膜工艺浓缩液处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限于此。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38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铝合金门的压线型材
- 下一篇:一种高性能隔热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