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及生产有机肥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005661.9 | 申请日: | 2013-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8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奇;高建峰;褚培春;叶申柱;韩国新;徐明芳;任同辉;王雪萍;丁瑞芬;汪文斌;化占勇;周杏凤;严凤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F17/00 | 分类号: | C05F17/00;C12M1/1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利用 农业 废弃物 生产 有机肥 方法 | ||
1.一种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及生产有机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畜禽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进行厌氧干式发酵,生产沼气、沼渣及沼液;
将沼气用于发电,将沼液用作接种物,将沼渣与新鲜的畜禽粪便在动态发酵池中混合并进行动态发酵及堆肥;
将动态发酵及堆肥结束的物料转移到静态堆肥场地,进行静态发酵及堆肥;
将静态发酵及堆肥结束的物料进行筛分及挤压造粒处理,得到符合标准的有机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畜禽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进行厌氧干式发酵,生产沼气、沼渣及沼液的实现方法为:
将畜禽废弃物和农作物秸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投入厌氧发酵池;
调节碳氮比、水分、酸碱度及颗粒大小;
添加适当比例的活性污泥和已有的发酵菌剂,进行厌氧干式发酵生产沼气、沼渣及沼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沼液用作接种物的实现方法为:
将厌氧干式发酵产生的少量沼液按照1∶3-9的比例投放于新投放物料发酵池作为接种物。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沼渣与新鲜的畜禽粪便在动态发酵池中混合并进行动态发酵及堆肥的实现方法为:
将沼渣与新鲜的畜禽粪便按照适当比例混合,投入动态发酵池;
根据天气情况确定发酵数天,发酵温度维持在60度以上;
采用旋耕式翻料方式,使新鲜粪便与粪便沼渣、水分调理剂、微生物接种剂充分地混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中的水分经过动态发酵及堆肥后由最初的65%下降到40%左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动态发酵及堆肥结束的物料转移到静态堆肥场地,进行静态发酵及堆肥的实现方法为:
将动态发酵及堆肥结束的物料转移到静态堆肥场地,采用装载车将物料堆制成高度三米左右;
对物料进行强制通风,每间隔七天移动一次物料,进行静态深化腐熟发酵。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中的水分经过静态发酵及堆肥后降低到了3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物质循环过程及
能量循环过程;
所述物质循环过程的具体实现步骤为:将粪草按利用干发酵技术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将沼气发酵后的沼渣加工成有机肥料,用于种植业生产,厌氧干发酵产生的沼液通过沼液收集槽和沼液收集池经过菌种制备装置和菌种喷淋装置回收作为接种物用于下次发酵;
所述能量循环过程的具体实现步骤为:厌氧干发酵产生的沼气,通过沼气安全监控系统、沼气自动控制系统和沼气净化装置进入储气罐,用于发电回收,发电余热回收用于厌氧发酵及有机肥动态发酵池加热,电能用于供应于畜禽粪便干湿分离、秸秆粉碎、物料翻搅及有机肥生产加工过程中机械的能源消耗,实现能量循环;
所述物质循环过程进一步包括:原料预备过程、厌氧干式发酵过程、有机肥发酵过程;
所述原料预备过程的具体实现步骤为:利用畜禽粪便干湿分离机将畜禽粪便干湿分离至含水量60%左右用于动态发酵,利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至0.5-3cm,用运输车将新鲜猪粪和秸秆粉运至厌氧干式发酵池,将干湿分离的猪粪和秸秆粉运送至动态发酵池;
所述厌氧干式发酵过程:农业废弃物投入厌氧发酵池后使用翻搅机搅拌均匀,产生的沼气进入储气罐,产生的沼液进入沼液收集池,沼渣用于下一步有机肥动态发酵过程,加热管在低温季节加温,缩短发酵周期;
所述有机肥发酵过程的具体实现步骤为:将厌氧发酵的沼渣和新鲜干湿分离的畜禽废弃物、秸秆粉按照一定比例在动态发酵池混合,并进行动态发酵,当料堆温度升至60℃时,利用翻抛机翻料,10-15天左右当料堆水分在40%时,转移至静态堆场,每隔5-7天左右翻料一次,当水分达到30%左右时,作为有机肥成品,加热管用于低温季节加温,缩短发酵周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吴江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566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