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浴熔融还原熔池吹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08393.6 | 申请日: | 2013-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4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彦;姜伟忠;朱锦明;李肇毅;梁利生;鲁健;周茂军;李晓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11/00 | 分类号: | C21B11/00;C21B1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集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4 | 代理人: | 周成;肖祎 |
地址: | 2019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熔融 还原 熔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浴熔融还原工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铁浴熔融还原熔池吹氢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向熔池中喷吹矿粉/煤粉的铁浴熔融还原方法生产铁水技术,以HIsmelt工艺为代表(如中国专利CN98810993.X等),使用碳作为还原剂和发热剂,但以碳作为还原剂和发热剂,其存在以下缺点:大量的CO2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产生很大污染,而若用氢作为还原剂,则其还原产物为铁和水,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1/2F2O3+3/2H2=Fe+3/2H2O ΔH°=-50.013KJ/molFe (1)
1/2Fe2O3+3/2C=Fe+3/2CO ΔH°=-246.940KJ/molFe (2)
如上式所示,若以碳作为还原剂,还原同样量的铁所需的热量是以氢为还原剂所需热量的5倍,耗能较大。因此,若氢能有效利用,将会有较好的节能效果。除此之外,对主要靠二次燃烧维持吸热反应的熔池还原过程,若耗热量减少,则反应过程易于保持在高温下进行,还原速率和效率较高。
此外,在熔融还原条件下,氢的还原速率比碳快1-2个数量级。因此,若氢能够有效利用,有氢参与还原的设备产率将高于同容积下全碳还原设备的产率。
基于上述,专利申请号:200910046518.8的中国专利揭示了一种底吹氢气熔融还原铁矿石的方法及其装置,这种方法采用底吹氢气方式,使氢气穿过铁水进入渣层,进行渣层内铁氧化物的还原反应,这种加氢方法虽然兼具熔池搅拌和氢还原两种功能,但并未给出氢的利用率。此外,单一底吹气体在上升过程中的聚并长大,不但会使氢气在穿过渣层时减少与渣中氧化亚铁的接触面积,还将使氢气泡在渣中的停留时间减少,致使氢的 利用率降低。对氢利用率的研究还可见以下文献,即Metallurgija,2004,No3,155-162,研究结果表明,以氢气作为还原剂的铁浴熔融还原所存在的问题是:氢的最高利用率只有40%-60%,大部分氢未参与反应便脱离反应区进入炉气,造成了氢的浪费,增大了氢的使用量和使用成本。
此外,如给出的专利文献所述,现有技术在采用喷枪向熔池中喷吹煤粉和矿粉时还存在以下2个缺陷:1)所用的载气均为氮气,而氮气在输送物料的同时,不能对矿粉(或铁氧化物)起到还原作用,相反,在随同矿粉(或铁氧化物)一起进入熔池后,既对矿粉(或铁氧化物)与煤粉或熔池中半焦的接触还原起阻隔作用,又对煤气浓度起稀释作用,均对矿粉(或铁氧化物)的还原不利,降低了熔池的还原速率和效率。2)现有技术中煤粉和矿粉的输送在不同的管道内分别进行,因此,喷吹时进入熔池的煤粉和矿粉之间的混合均匀性较差,不仅降低了煤粉与矿粉相互接触的面积,不利于矿与煤直接还原反应的进行,同时,也使有利于矿粉还原反应的水煤气反应的条件变差,进一步降低了熔池的还原速率和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铁浴熔融还原熔池吹氢方法,能够提高氢气的还原效率和利用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铁浴熔融还原熔池吹氢方法,采用浸入式喷枪,向喷枪下方的熔池喷吹以氢气为载气的铁氧化物与煤粉预混形成的多相流。
在1400℃~1600℃的还原温度范围内,所述的喷吹入熔池内的混合物中碳和氢的摩尔比例为0.4~1∶0.9~1.1。
所述的喷吹多相流采用气粉液射流,射流数为两个或以上。
所述的浸入式喷枪对称布置在终还原炉渣金界面以上炉壁的同一水平面上,其喷吹轴线指向终还原炉竖直中心轴线,喷吹轴线与水平线的下垂夹角在25~60度。
所述的喷枪个数为2~10。
所述的喷枪喷吹多相流的出口氢气的马赫数大于0.05。
所述的喷枪喷吹的混合物中还加有石灰粉。
所述的多相流中氧化钙与多相流中氧化亚铁和氧化钙的总量之比控制在11~16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83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