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任意码长的极化编码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11129.8 | 申请日: | 2013-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23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牛凯;陈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夏宪富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任意 极化 编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任意码长的极化编码方法,用于解决数字通信系统中因信道对通信过程的干扰,造成传输数据出现差错的问题;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利用极化码作为纠错编码的数字通信系统中,在信号发送端采用信道极化技术实现的任意码长的极化编码方法。属于数字通信的信道编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极化码(Polar Codes)是2009年由E.Arikan提出的一种被严格证明能够达到信道容量的构造性的信道编码方法。在进行极化编码之前,先要对N=2n个独立的二进制输入信道(或对同一个信道的先后使用N次,即一个信道的N个可用时隙),应用图1所示的信道极化的基本单元对二进制输入离散信道反复进行极化,其中n为自然数。最基本的信道极化(参见图1)是对两个相同的未经极化的信道W:x→y进行单步极化操作,其中,x是信道输入符号的集合(对于二进制输入信道,x取值为{0,1}),y是信道输出符号的集合。如图1所示,再标记该极化信道的两个输入比特分别为u1和u2,通过一个模二加法器得到x1,另一方面,将u2直接赋值给x2,即x2=u2,为模二加运算。把x1和x2分别送入未经极化信道W,得到的输出为y1和y2。从该信道极化基本单元的输入(u1和u2)和两个信道的输出(y1和y2)来看,原本独立的两个未经极化的信道W被合并成一个两输入两输出的向量信道W2:x2→y2,其中x2=x×x,运算×为笛卡尔积。该向量信道包含两个子信道W2(1):x→y×x(输入为u1输出为y1y2)和W2(2):x→y(输入为u2输出为y1y2u1),这两个子信道即为两个极化信道。经过该单步极化过程,从信道容量上看:I(W2(1))+I(W2(2))=2×I(W),I(W2(1))≤I(W)≤I(W2(2)),其中,I(·)表示求信道容量的函数。也就是说:单步极化后,在保持和容量不变的情况下,与原先未经极化的信道相比较,极化后的两个子信道容量发生了偏离:一个增加,一个减少。如果对两组已经过一次极化操作的信道,再在两组互相独立的转移概率相同的极化信道之间,分别进行单步极化操作,该偏离会更加明显,称这一组单步极化操作为第二层极化操作,而前一组单步极化操作称为第一层极化操作。每多做一层极化操作,需要的信道数就会比原先多一倍。因此,对N=2n个信道进行完全的极化,共需要n层极化操作,且每一层极化操作包括了N次单步极化操作。如不加特殊说明,“对N个信道进行极化操作”是指完全极化。理论上已证明,对接近无穷多个信道进行极化操作后,会出现一部分信道的容量为1(即通过其传输的比特一定会被正确接收),其余信道容量为0(即完全无法在其上可靠地传输比特)的现象,而容量为1的信道占全部信道的比例正好为原二进制输入离散信道的容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11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