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直流变桨距控制系统的收桨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17401.3 | 申请日: | 2013-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2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平;赵伟;费许华;苗强;付小林;曾开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阜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3D7/00 | 分类号: | F03D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743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力 发电 机组 流变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1.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直流变桨距控制系统的收桨控制方法,其包括:
步骤1:变桨距控制系统检测是否有收桨命令,如无,正常运行,如有,变桨距控制系统启动收桨程序进行收桨,并执行步骤2;
步骤2:侦测叶片是否在顺桨位置并反馈给变桨距控制系统,如不在,继续检测变桨距控制系统的主电源是否掉电并执行步骤3,
如在,执行步骤7;
步骤3:如掉电,启动后备电源,变桨距控制电路(CR1)激活伺服驱动器(P1)、回路(PF),切断回路(DF),同时伺服驱动器(P1)根据实时负载和设定收桨速度进行阶段式收桨,即先以设定收桨转速(V1)收桨到小于或等于桨角(W1)的位置,再切换到设定收桨转速(V2),收桨到安全桨角(W2),同时在变桨距控制电路(CR1)的控制下,监测设定收桨转速(V1)和设定收桨转速(V2)的总收桨时间是否超过设定收桨时间(S1)并执行步骤4,
如未掉电,变桨距控制电路(CR1)激活伺服驱动器(P1)、回路(PF),切断回路(DF),同时伺服驱动器(P1)根据实时负载和设定收桨速度进行阶段式收桨,即先以设定收桨转速(V1)收桨到小于或等于桨角(W1)的位置,再切换到设定收桨转速(V2),收桨到安全桨角(W2),同时在变桨距控制电路(CR1)的控制下,监测设定收桨转速(V1)和设定收桨转速(V2)的总收桨时间是否超过设定收桨时间(S1)并执行步骤4;
步骤4:监测伺服驱动器是否正常,如正常,执行步骤5,如不正常,执行步骤6;
步骤5:在设定收桨时间(S1)内,即时侦测并反馈叶片的桨角信号,检测叶片是否达到安全桨角(W2),如到达安全桨角(W2),变桨距控制电路(CR1)切断伺服驱动器(P1)使能,叶片回到安全桨角,风力发电机组处于安全状态,执行步骤7;
如未达到安全桨角(W2),执行步骤6;
步骤6:变桨距控制电路(CR1)切断伺服驱动器使能和回路(PF),同时激活回路(DF)直接驱动变桨电机(M)继续进行收桨,直至将叶片至少收到安全桨角(W2),变桨电机(M)断电,叶片回到安全桨角,风力发电机组处于安全状态;
步骤7:停止收桨动作,完成收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直流变桨距控制系统的收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角度(W1)由编码器(E1)侦测得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直流变桨距控制系统的收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安全桨角(W2)为90°~92°中的任意一个桨角位置,即顺桨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直流变桨距控制系统的收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桨角(W1)可以为大于30°小于安全桨角(W2)内的任意一个桨角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直流变桨距控制系统的收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设定收桨时间(S1)的时长为12s~18s中的任何一个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直流变桨距控制系统的收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设定收桨时间(S1)的时长为15s。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直流变桨距控制系统的收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的收桨转速(V1)可以以6°/秒~8°/秒进行收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直流变桨距控制系统的收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的收桨转速(V1)以7°/秒进行收桨。
9.根据权利要8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直流变桨距控制系统的收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的收桨转速(V2)小于收桨转速(V1)。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直流变桨距控制系统的收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叶片是否到达安全桨角(W2)的角度是通过91°限位开关(K1)判定确认,编码器(E1)侦测出具体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阜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阜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740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