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丝拉伸检验鲜茧生丝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18733.3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11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朱良均;谢启凡;张海萍;闵思佳;邢秋明;闵飞;楼奇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唐银益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丝 拉伸 检验 生丝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鲜茧生丝的检测方法,采用力学试验机测定单根生丝拉伸最大应变,属于一种鉴别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方法。
背景技术
鲜茧生丝是将鲜蚕茧直接采用真空渗透、低温缫丝或将鲜蚕茧经过冷冻贮存再采用真空渗透、低温缫制成的生丝。而干茧生丝是将经过高温干燥处理的干蚕茧采用真空渗透、高温煮茧缫制成的生丝。因此,与干茧生丝相比,鲜茧生丝在原料处理和缫丝加工等方面具有缩减工艺、节约成本、降低劳动力等优点。但是,鲜茧生丝在加工过程中受高温热处理较少,茧丝性能与干茧生丝有一定差异,会给丝织加工企业和用户选择生丝原料带来困惑。但是,目前还没有快速鉴别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方法。
干茧生丝加工过程中经过了高温干燥和煮茧等热工艺处理,而鲜茧生丝没有经过热处理。因此,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因受热处理不同而造成两者之间力学性能的差异。根据这一特点,本发明采用力学试验机测定单根生丝拉伸的最大应变,用于鉴别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具有简单、快速、高效等特点,对促进企业生产高品位生丝和丝织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简易快捷,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鉴别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方法。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是一种单丝拉伸检验鲜茧生丝方法,所述的检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选取最大量程为5N的传感器,安装在力学试验机上;
(2) 设置拉伸速度为2mm/min;
(3) 取一个生丝样品,自然拉直状态下固定于力学试验机的上下两端夹具上,保证样品生丝在夹具两端的距离为10cm;
(4) 启动力学试验机,直至生丝样品断裂,仪器自动计算并保存最大应变值,为该生丝样品的第1个单丝拉伸最大应变值;
(5) 另取一段该生丝样品,按照步骤(1)、(2)、(3),用力学试验机测定、计算、获得该生丝样品的第2个单丝拉伸最大应变值;
(6) 按照步骤(5),获得该生丝样品的第3个单丝拉伸最大应变值;
(7) 将上述步骤得到的生丝样品的3个单丝拉伸最大应变值求和,然后取平均值,记录该平均值;
(8) 按照步骤(2)、(3)、(4)、(5)、(6),测定另一个生丝样品的单丝拉伸最大应变平均值;
(9) 对生丝样品的单丝拉伸最大应变值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最大应变平均值的大小,鉴别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单丝拉伸最大应变平均值较小的是干茧生丝,最大应变平均值较大的是鲜茧生丝。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发明采用力学试验机对单根生丝力学最大应变进行测定,通过对生丝最大应变平均值的大小,鉴别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该方法具有简易快捷、操作方便、成本低廉、高效等优点,有利于丝织企业选择优质生丝原料,促进丝织企业的优质高效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1) 选取最大量程为5N的传感器,安装在力学试验机上;
(2) 设置拉伸速度为2mm/min;
(3) 取1号生丝样品,自然拉直状态下固定于力学试验机的上下两端夹具上,保证样品生丝在夹具两端的距离为10cm;
(4) 启动力学试验机,直至样品断裂,仪器自动计算并保存最大应变值,为该生丝样品的第1个单丝拉伸最大应变值;
(5) 另取一段该生丝样品,按照步骤(1)、(2)、(3),用力学试验机测定、计算、获得该生丝样品的第2个单丝拉伸最大应变值;
(6) 按照步骤(5),获得该生丝样品的第3个单丝拉伸最大应变值;
(7) 将上述步骤得到的样品生丝的3个单丝拉伸最大应变值求和,然后取平均值,记录该平均值,为17.29%;
(8) 按照步骤(2)、(3)、(4)、(5)、(6),测定2号生丝样品的最大应变平均值,为23.09%;
(9) 对1号生丝样品和2号生丝样品的最大应变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发现1号生丝样品最大应变平均值小于2号生丝样品,根据干茧生丝的最大应变平均值小于鲜茧生丝的规律,说明1号生丝样品是干茧生丝,2号生丝样品为鲜茧生丝。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87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