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面板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20421.6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7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陈麒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3/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湾***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特别电极图案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器是结合感测技术及显示技术所形成的一种输入/输出装置,普遍使用于电子装置中,例如可携式及手持式电子装置。
电容式触控面板为一种常用的触控面板,其利用电容耦合效应以侦测触碰位置。当手指触碰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表面时,相应位置的电容量会受到改变,因而得以侦测到触碰位置。
图1是显示传统的触控面板100的俯视图,传统的触控面板100主要由X轴电极层110与Y轴电极层120所组成。如图1所示,X轴电极层110与Y轴电极层120的电极具有菱形图案。当该些电极应用于大尺寸宽屏触控面板时,会有阻抗过大的问题。此外,该些电极还会造成光学可视性(或视觉痕迹)现象。再者,传统的触控面板100的触控点的触控感应量主要仅由X轴电极层110与Y轴电极层120的电极边界区域130来提供,因此所产生的触控感应量不够大。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新颖的触控面板,用以改善上述传统的触控面板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的触控面板存在的缺陷,而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触控面板,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用以改进光学可视性现象,改进大尺寸宽屏触控面板的阻抗过大问题或者提高触控感应量,非常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触控面板包含透明基板、第一电极层、至少一透明绝缘层及第二电极层。第一电极层设置于透明基板上,该第一电极层包含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列,每一第一电极列是由多个第一电极藉由第一连接部串接而组成。透明绝缘层设置于第一电极层上。第二电极层设置于透明绝缘层上,该第二电极层包含多个平行排列的第二电极列,每一第二电极列是由多个第二电极藉由第二连接部串接而组成。其中第一电极的图案的边数大于四,且第二电极的形状大约互补于第一电极的形状。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透明基板包含玻璃、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乙烯(Polyethylen,PE)、聚氯乙烯(Poly vinyl Chloride,PVC)、聚丙烯(Poly propylene,PP)、聚苯乙烯(Poly styrene,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或环烯烃共聚合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COC)。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的形状大约呈六边形。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相邻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的间距小于30微米。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层或该第二电极层包含非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透光(light-transmissive)结构。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非透明导电材料包含多个纳米金属线(metal nanowire)或者多个纳米金属网(metal nanonet)。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非透明导电材料的表面还增设有绝缘层。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层与该第二电极层的其中之一包含透明导电材料所形成的透光结构。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透明导电材料包含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锌铝(Al-doped ZnO,AZO)或氧化锡锑(antimony tin oxide,ATO)。
前述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透明绝缘层包含一防爆膜(ASF)。
前述的触控面板,还包含一覆盖层,设置于该第二电极层之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触控面板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可用以改进光学可视性现象,改进大尺寸宽屏触控面板的阻抗过大问题或者提高触控感应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包含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设置于透明基板上。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设有至少一透明绝缘层。第一电极层的电极图案的边数大于四,且第二电极层的电极图案大约互补于第一电极层的电极图案。本发明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恒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04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非线性传扭离合器从动盘总成
- 下一篇:枢纽器及设有枢纽器的电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