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盐藻的采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26310.6 | 申请日: | 2013-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31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陈长平;钱领;刘广发;梁君荣;高宇;高亚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R1/89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藻,尤其是涉及一种盐藻的采收方法。
背景技术
化石燃料终将枯竭且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寻找替代能源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课题。由于生物质能具有低碳、可再生等优点,使其成为替代能源的有力竞争者,引起了科研工作者极大的兴趣。盐藻作为生物质能原料,突出优势在于生长快、易培养、脂类含量较高,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水等。
絮凝沉淀是一种传统的微藻分离方法,该方法成本低,操作方便简单,采收率高。周全([1]周全,制盐母液养殖盐藻及气浮采收技术的研究.海湖盐与化工24,11(1995).)将500mg/L的FeCl3和50mg/L的聚丙烯酰胺配合使用,先后加入藻液中,再将气体导管插入采收罐底部,通气,控制温度25~35℃,pH在7.5~8.2,1h内即可完全沉淀,获得藻生物量为0.64~0.96g/L。美国微生物资源公司采收盐藻时将藻引入专用的采收沉淀池内,在适宜的搅拌下加入一定比例的硫酸铝达到富集盐藻的目的([2]郑毅,北京化工大学(2003).)。我国新疆吐鲁番七泉湖化工厂采用气浮法同时结合絮凝剂来富集盐藻([3]段学辉,盐藻及其生物量采收.海湖盐与化工27,22(1998).)。陈春生([4]陈春生等.,碱法絮凝气浮分离盐藻的研究[J].海洋开发20,42(2003).)等人通过投加720mg/L左右的NaOH,调节藻液pH值至10.5左右,使盐藻细胞发生自絮凝,然后进入高效气浮设备实现藻细胞与培养液的分离,可以获得80%的采收率。
然而上述方法都存在设备成本高,能耗大,易造成产品损失的缺点,且都是以提取天然β-胡萝卜素为目的采收方法。针对生产生物质能的盐藻的采收要求,我们选择用无机絮凝剂而不需其它任何辅助设备来采收盐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效率较高、能耗较低的一种盐藻的采收方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在盐藻培养至后期,藻细胞密度达到(1~10)×106个/mL以上时才能采收;
2)在藻液中加入絮凝剂母液,搅匀,静置,后除去上清,收集获得藻泥,计算絮凝效率。
在步骤1)中,所述采收时的藻液盐度范围为180‰~300‰,温度为10~50℃,pH值为7~8。
在步骤2)中,所述絮凝剂可采用聚合氯化铝,明矾,绿矾等中的一种,所述聚合氯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H)nCl6-n]m,缩写为PAC;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绿矾的化学式为FeSO4·7H2O;
在步骤2)中,所述在藻液中加入絮凝剂母液的用量可为:
当藻细胞密度低于5.0×106个/mL时,絮凝剂的用量为250~1000mg/L;当藻细胞密度高于5.0×106个/mL时,絮凝剂的用量为1000~2000mg/L;
当藻细胞密度低于5.0×106个/mL,盐度高于300‰,温度低于10℃或温度高于45℃时,絮凝剂用量均为150~1000mg/L;当藻细胞密度低于5.0×106个/mL,盐度低于140‰,温度在20~40℃时,絮凝剂的用量为10~100mg/L;当藻细胞密度低于5.0×106个/mL,其它情况下絮凝剂的用量皆为100~150mg/L;
当藻细胞密度高于5.0×106个/mL,盐度高于300‰,温度低于10℃或温度高于45℃时,絮凝剂用量均为200~1000mg/L;当藻细胞密度高于5.0×106个/mL,盐度低于140‰,温度在20~40℃时,絮凝剂的用量为10~150mg/L;当藻细胞密度高于5.0×106个/mL,其它情况下絮凝剂的用量皆为150~200mg/L。
在步骤2)中,所述静置的时间可为24~48h。
测定絮凝效率时,先用水将PAC配置成25%的母液,明矾溶于蒸馏水中制成5%的母液使用。PAC母液在使用时需剧烈震荡混匀后吸取添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63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