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整平器装置与整平船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27974.4 | 申请日: | 2013-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7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诸葛玮;顾敏童;张戟;陈畴;吕玉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港疏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F3/76 | 分类号: | E02F3/76;E02F3/80;E02F5/28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胡美强;杨东明 |
地址: | 2001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整平器 装置 整平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疏浚整平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整平器装置与整平船。
背景技术
在水下疏浚行业中,常采用挖泥船,尤其是耙吸式挖泥船,来进行水下疏浚作业。如果水底为粘性较大的土质,在疏浚作业后,常常会遗留较多的垅沟和浅点,疏浚效果不理想,不符合水下工程验收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一般的做法就是直接用挖泥船重挖,将垅沟挖掉,再搬运卸掉。这样的做法虽然可行,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因为是挖掉垅沟或扫浅,由于挖不准,或耙头在垅沟上不易控制,耙头会经常落到沟中。另一方面,有时甚至会出现垅无法挖掉,沟却越挖越深的现象,导致挖泥效率低,成本高。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挖泥效率高,成本低廉,能高质量整平水底平面,且结构简单的疏浚整平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采用挖泥船进行疏浚作业而疏浚效果不理想的缺陷,提供一种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整平海底平面的整平船以及船上的整平器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整平器装置,其包括一门架,两与一整平器两端相连接的拖索,至少一与该整平器顶部相连接的吊索,一用于收放所述吊索的绞车,其特点在于,该门架包括两竖杆,一横杆,两拉杆,所述两竖杆的一端分别与该横杆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两拉杆的一端分别与该横杆的两端固定连接。
较佳地,该整平器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滑车基座,所述滑车基座上设有一第一开口滑车,该横杆上设有两第二开口滑车,所述吊索穿过所述第一开口滑车与所述第二开口滑车。
较佳地,该整平器装置还包括一系固组件,该系固组件包括两系固绳,所述两系固绳的一端连接一系固基座,所述两系固绳的另一端与该整平器连接。系固组件能起到临时系固整平器的作用,避免整平器随船体的摇摆而晃动。
较佳地,该整平器装置还包括两缆桩,所述两拖索通过两拖索绳夹与所述两缆桩连接。
较佳地,该整平器装置还包括若干卸扣,所述吊索通过所述卸扣与该整平器连接,所述拖索通过所述卸扣与该整平器连接。
较佳地,该整平器装置还包括两锦纶绳,所述两锦纶绳的一端连接一卷筒,所述两锦纶绳的另一端通过两个锦纶绳夹扣与所述拖索连接。这样就可以通过该卷筒对所述拖索进行收放了。
较佳地,该整平器装置还包括至少一滑车搁架,所述第一开口滑车搁置在所述滑车搁架上。所述滑车搁架的作用是将所述第一开口滑车托住。
较佳地,该整平器装置还包括两护舷材,所述两拖索与所述两护舷材相抵靠。护舷材可以保护船舷不会因拖索与船舷的摩擦而磨损。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整平船,其特点在于,该整平船包括所述整平器装置。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整平器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承受较大的整平器吊重。本发明提供的整平船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水底平面的整平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整平器装置和整平船拖有整平器时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整平器装置和整平船拖有整平器时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整平器装置和整平船不拖整平器时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整平器装置和整平船不拖整平器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
如图1、2所示,在整平船上设有一整平器装置,该整平器装置包括一门架1,两根与整平器2两端相连接的拖索3,两根与整平器2顶部相连接的吊索4,一用于收放吊索4的绞车5。如图3、4所示,门架1包括两竖杆11,一横杆12,两拉杆13,两竖杆11的一端分别与横杆12的两端固定连接,两拉杆13的一端分别与横杆12的两端固定连接。门架1位于整平船的船尾,两竖杆11与两拉杆13固定于整平船甲板上,他们共同连接横杆12,并支撑横杆12使其位于船尾外侧。
如图3、4所示,甲板上设有两个滑车基座6,每个滑车基座6上均设有一第一开口滑车61。横杆12上设有两个第二开口滑车62。两根吊索4分别通过两个第一开口滑车61和两个第二开口滑车62,并与整平器2顶部连接。吊索4的另一端连接绞车5,绞车5通过收放吊索4来实现整平器2的起吊和下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港疏浚有限公司,未经中港疏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79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孔细旦尼龙纤维集水应用
- 下一篇:一种苯产品尾气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