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PVC人造革表面处理的水性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28041.7 | 申请日: | 2013-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3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马兴元;杨西萍;张淑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M15/564 | 分类号: | D06M15/564;D06M15/263;D06M15/647;D06M13/02;D06M13/224;D06M11/79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蔡和平 |
地址: | 71002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pvc 人造革 表面 处理 水性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PVC人造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PVC人造革表面处理的水性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最初人造革与合成革的开发,是模仿皮革的结构,开发皮革的代用材料,以解决皮革生产中的原材料不足和环境污染问题。其中人造革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皮革代用材料,到目前为止仍旧在人造革合成革行业中占据半壁江山。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人造革合成革2010年全国产量为214万吨,2011年达到241万吨,其生产总量排名世界第一。其中PVC人造革产量占到40%以上。
PVC人造革是由聚氯乙烯树脂(PVC)、增塑剂、稳定剂、发泡剂等组成涂层剂,通过不同的生产工艺,在基布上刮涂或贴合制成的一种仿皮革材料。具体的生产工艺有直接刮涂法、刮涂发泡法、离型纸转移涂层法、钢带转移涂层发、压延法和挤出贴合法和挤出热熔法等。
有衬底的人造革是将PVC糊涂敷于布上或纸上,然后在100℃以上塑化而成。也可以先将PVC与助剂压延成薄膜,再与衬底压合而成。无衬底的人造革则是直接由压延机压延成一定厚度的软质薄片,再压上花纹即可。人造革可以用来制作皮箱、皮包、书的封面、沙发及汽车的坐垫等,还有地板革,用作建筑物的铺地材料。
PVC人造革在生产过程,塑化成型制得的人造革表面发亮,有很强的塑感,为了使PVC人造革的外观和手感更加接近于真皮,通常会对其表面进行增光、消光和改善手感的表面处理,以得到柔和的光泽和类似天然皮革的手感。
而目前使用较多的PVC人造革表面处理剂多为溶剂型体系,对于一个年产1800万吨PVC人造革的工厂,每年因为表面处理会消耗7500吨溶剂,而常规的水喷淋回收率只有90%,排放到大气中的有机溶剂对人体和环境有很大的危害,同时溶剂在产品中的残留会导致产品安全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开发用于PVC人造革表面处理的水性处理剂以替代溶剂型处理剂是目前技术开发的主要途径,产品以水性聚氨酯为主,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由于PVC人造革的主要成分是PVC树脂和增塑剂,经过塑化成型以后,水性树脂在PVC人造革的表面很难铺展,也就是说流平性不好,特别是对于深花纹的产品,难以对花纹沟纹深处进行处理,难以满足产品要求;其二,水性树脂在PVC人造革的表面的粘合性能很差,导致水性树脂成膜后,在PVC表面的剥离强度很低,难以满足产品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用于PVC人造革表面处理的水性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水性树脂在PVC人造革表面流平性差,粘合强度不够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用于PVC人造革表面处理的水性处理剂,按质量份数,包括30~60份固含量为30%的水性聚氨酯树脂、10~20份固含量为30%的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乳液、10~20份固含量为30%的水性丙烯酸树脂、2~10份固含量为15%的石蜡乳液、0~3份的二氧化硅粉末、0~3份的水性聚醚改性硅油、0.1~0.5份的2,2,4-三甲基-1,3-戊二醇单异丁酸酯、0.1~0.5份的乙二醇单丁醚、0~8份的水性着色剂以及0~20份的水。
所述的水性着色剂为水性色浆和/或水性颜料膏。
该用于PVC人造革表面处理的水性处理剂的制备方法是:按质量份数,将30~60份固含量为30%的水性聚氨酯树脂、10~20份固含量为30%的苯乙烯-丙烯酸酯树脂乳液、10~20份固含量为30%的水性丙烯酸树脂、2~10份固含量为15%的石蜡乳液、0~3份的二氧化硅粉末、0~3份的水性聚醚改性硅油、0.1~0.5份的2,2,4-三甲基-1,3-戊二醇单异丁酸酯、0.1~0.5份的乙二醇单丁醚以及0~8份的水性着色剂加入搅拌釜混合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浆料;然后加入0~20份的水调节混合浆料的黏度,得到用于PVC人造革表面处理的水性处理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80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