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旋桩、自旋桩腰及自旋桩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29071.X | 申请日: | 2013-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6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汤保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汤保新 |
主分类号: | E02D5/56 | 分类号: | E02D5/56;E02D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奚衡宝 |
地址: | 22512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旋 桩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旋桩、自旋桩腰及自旋桩头,属于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桩基础因地质适应性好、承载力高、沉降小,应用广泛。桩按截面形状分,有实心方桩、空心方桩、管桩;除常见的等截面桩外,按外观形状分,有扩底桩、挤扩桩、螺旋桩、楔形桩等。桩按施工方法分,有非挤土桩、部分挤土桩和挤土桩。按承载机理分,有摩擦桩和端承桩。其中,螺旋桩为摩擦桩,与同直径同长度的直桩相比,其承载力较高,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性能。螺旋桩按施工方法分,有非挤土的灌注螺旋桩和挤土的预制螺旋桩。灌注螺旋桩的成桩质量对施工机械和场地要求较高,养护周期长。相对于灌注螺旋桩,预制螺旋桩可采用钢或高强混凝土,桩身质量好,对场地适应性强,无泥浆排放,沉桩快。
普通预制螺旋桩,一般为单螺旋叶片,叶片升角(螺旋叶片与桩轴交界处绕设角度)较小,一般为5°-30°,施工须采用旋入方式沉桩(桩顶亦须有适当压力)。在沉桩过程中,桩身须承受较大扭矩,桩身材料多采用钢,造价较高;如果桩身采用混凝土,施工须采用适当措施以保证沉桩过程中桩身不承担过大的扭矩,比如,桩身截面为外圆内方,方孔内插入方钢棒,扭转方钢棒带动桩旋转下沉,从而减少桩身承受的扭矩,但这对桩的制作要求较高。实际上,普通预制螺旋桩在长期的工作状态中一般承受轴力及少量弯矩和剪力,并不承担扭矩,而在短暂的沉桩过程中却需承担扭矩,这就造成了材料利用的不充分甚至不合理,如混凝土适宜抗压,不适宜抗扭,承担扭矩将使桩身造价偏高;另外,施加较大的扭矩需要较大的机械装置,设备投资较高。
桩基工程中,经常使用预制桩头,桩头的作用一般是堵头或破土。比如,在沉管灌注桩施工时,先将预制好的混凝土桩头置于钢管底端,使用振动沉管打桩机将桩头打入地下,这时桩头的作用一般是堵头;在预制桩施工时,在预制桩底端安装钢桩头,这时桩头的作用一般是破土。在灌注桩工程中,还经常使用扩大桩身或桩底的方法,比如,挤扩桩、珠盘桩、爆扩桩、夯扩桩等,采用增大土体承压面积的方法提高基桩承载力;载体桩,采用挤密桩端土体的方法提高基桩承载力。上述预制桩头,截面尺寸没有扩大,不能直接提高基桩承载力;而扩大桩身或桩底的方法一般用于灌注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一是克服上述旋入式螺旋桩存在的在沉桩过程中施工扭矩较大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压入式螺旋桩,即自旋桩;二是借鉴预制桩头、扩大桩身或桩底的方法,采用与自旋桩同样的入土机制,提出了一种设置于桩身中段的自旋桩腰,和一种设置于桩底的自旋桩头。
本发明中的自旋桩、自旋桩腰及自旋桩头(下文统称为自旋体),均包括有桩轴及螺旋叶片。桩轴周围绕设螺旋叶片,螺旋叶片的升角即螺旋叶片与桩轴交界处的绕设角度为50°― 85°。
自旋体的桩轴可为圆形、圆环形(管形)或者正多边形。
自旋体的螺旋叶片可分为单螺旋结构与多螺旋结构,多螺旋结构的叶片呈中心旋转对称布置。螺旋叶片沿环向(升角方向)可为平板形或波形,沿径向可为矩形或梯形截面。自旋桩的螺旋叶片为连续设置或分层设置,自旋桩腰及自旋桩头的螺旋叶片为连续设置。
自旋体的材料可为钢、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预应力高强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及其组合。
自旋桩在施工时,在桩轴上部设抱紧装置,抱紧点沿桩轴周围均匀布置,防止桩偏斜;抱紧装置与加压装置之间设置滚动轴承,比如双向推力球轴承;沉桩期间,对桩顶施加压力,不施加扭矩,土对螺旋叶片的反力对桩产生分布扭矩,克服桩周围摩阻力产生的扭矩,推动桩旋转下沉。
自旋桩腰设置于预制桩的中段,如桩腰设置于桩的连接处,在桩腰的上端、或下端、或上下两端设置滚动轴承;桩腰亦可附着于桩身上,形成裙状,在桩腰与桩身之间设置滚动轴承。
自旋桩头分为平头形和尖锥形。自旋桩头设置于预制桩的底端,在桩头与预制桩的连接处设置滚动轴承,如在预制桩的底端与桩头的顶端相连处设置滚动轴承;预制桩的底端亦可插入桩头内,在与桩头的底端相连处设置滚动轴承。
本发明改变了普通螺旋桩的叶片布置,提出了一种新的沉桩入土机制及相应的施工方法。主要措施有四项:
一、加大螺旋叶片升角。升角达到50°-85°,利用桩周围土的反力产生分布扭矩,克服桩周围摩阻力产生的扭矩,使自旋体旋转;桩轴承受的扭矩沿桩长分散分布,无需象普通螺旋桩那样在桩顶或桩两端施加集中扭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汤保新,未经汤保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90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摩托车带人用保护装置
- 下一篇:多功能安全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