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布列顿-蒸汽朗肯-氨蒸汽朗肯联合循环发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29373.7 | 申请日: | 2013-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78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瑞柯徕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17/02 | 分类号: | F01K17/02;F01K23/02;F01K25/10;F01D15/10;F28D15/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张苏沛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布列顿 蒸汽 联合 循环 发电 装置 | ||
1.一种布列顿-蒸汽朗肯-氨蒸汽朗肯联合循环发电装置,该装置包括布列顿循环、蒸汽朗肯循环和氨蒸汽朗肯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
空气(35)经压气机(36)送入燃烧设备(37),与进入的燃料(38)充分燃烧,生成的高温烟气进入燃气轮机(39),拖动燃气轮机发电机(41)发电,完成燃气轮机机组布列顿循环;燃气轮机(39)排出的高温烟气(40)作为蒸汽朗肯循环系统的热源,高温烟气(40)经降温后排出;
所述的蒸汽朗肯循环,是指由余热锅炉本体(1)出来的饱和蒸汽(2),经过热器(3)形成过热蒸汽(3-1),送入汽轮机(4)带动蒸汽发电机(21)发电;汽轮机(4)出来的乏汽(5)经冷凝蒸发器(10)形成凝结水(6),凝结水(6)经给水泵(7)、余热锅炉本体(1),再产生饱和蒸汽,从而形成蒸汽朗肯循环回路;
所述的氨蒸汽朗肯循环,是指氨液(11)经循环泵(12)、冷凝蒸发器(10),产生的氨蒸汽经氨蒸汽管线(24)进入过热器(9),形成氨过热蒸汽(16),进入氨汽轮机(17)拖动氨发电机(20)发电,从氨汽轮机(17)排出的乏汽经氨冷凝器(18)冷却形成氨液(11),再进入循环泵(12),从而形成氨蒸汽朗肯循环回路;或氨液(11)经循环泵(12)、冷凝蒸发器(10),产生的氨蒸汽经氨蒸汽管线(25)进入热交换器(13),形成氨过热蒸汽(16),进入氨汽轮机(17)拖动氨发电机(20)发电,从氨汽轮机(17)排出的乏汽经氨冷凝器(18)冷却形成氨液(11),再进入循环泵(12),从而形成氨蒸汽朗肯循环回路;
所述的汽轮机(4)之抽汽(4-1)经过热器(9)形成冷凝水(26),返回蒸汽朗肯循环系统;
所述的蒸汽朗肯循环和氨蒸汽朗肯循环回路通过冷凝蒸发器(10)复合起来,高效回收蒸汽朗肯循环中蒸汽凝结释放的汽化潜热用于低温端氨蒸汽朗肯循环发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给水加热器(8):
由余热锅炉本体(1)出来的饱和蒸汽(2),经过热器(3)形成过热蒸汽(3-1),送入汽轮机(4)带动蒸汽发电机(21)发电;汽轮机(4)出来的乏汽(5)经冷凝蒸发器(10)形成凝结水(6),凝结水(6)经给水泵(7)、给水加热器(8)、余热锅炉本体(1),再产生饱和蒸汽,从而形成蒸汽朗肯循环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除氧器(7-1):
由余热锅炉本体(1)出来的饱和蒸汽(2),经过热器(3)形成过热蒸汽(3-1),送入汽轮机(4)带动蒸汽发电机(21)发电;汽轮机(4)出来的乏汽(5)经冷凝蒸发器(10)形成凝结水(6),凝结水(6)经凝结水泵(6-1)、除氧器(7-1)、给水泵(7)、余热锅炉本体(1),再产生饱和蒸汽,从而形成蒸汽朗肯循环回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乏汽回热器(22):
氨液(11)经循环泵(12)、冷凝蒸发器(10),产生的氨蒸汽经乏汽回热器(22)、氨蒸汽管线(24)进入过热器(9),形成氨过热蒸汽(16),进入氨汽轮机(17)拖动氨发电机(20)发电,从氨汽轮机(17)排出的乏汽经氨冷凝器(18)冷却形成氨液(11),再进入循环泵(12),从而形成氨蒸汽朗肯循环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氨液蒸发器(14):
氨液(11)经循环泵(12)、氨液蒸发器(14)、或和乏汽回热器(22)、氨蒸汽管线(24)、过热器(9),进入氨汽轮机(17)拖动氨发电机(20)发电,氨汽轮机(17)排出的乏汽经乏汽回热器(22)、氨液蒸发器(14)、氨冷凝器(18)冷却形成氨液(11),再进入循环泵(12)、氨液蒸发器(14),从而形成氨蒸汽朗肯循环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瑞柯徕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瑞柯徕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937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