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供电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31215.5 | 申请日: | 2013-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8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中谷克俊;佐川正宪;小谷一夫;千绵直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钟晶;於毓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供电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电磁场谐振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通过利用电磁场的谐振现象的电磁场谐振方式,从供电侧向受电侧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是已知的(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辆用谐振型非接触供电系统具有从电源接受电力供给的送电侧谐振线圈和接受来自送电侧谐振线圈的电力的车辆侧的受电侧谐振线圈而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344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电磁场的谐振现象,在送电侧谐振线圈和受电侧谐振线圈为相同的形状和大小、并且以送电侧和受电侧的谐振线圈的谐振频率传输电力时,效率最高,如果供给到送电侧谐振线圈的交流电的频率偏离该谐振频率的话,电力的传输效率降低。
但是,例如普及该非接触供电系统时,认为可在由不同厂商制造的谐振线圈之间进行电力传输,可能存在如下情况等:由于谐振线圈的形状或大小不同、或者加工误差或组装误差等,导致送电侧谐振线圈的谐振频率与受电侧谐振线圈的谐振频率不同、或者偏离了两谐振线圈的谐振频率的频率的交流电被供给到送电侧谐振线圈。这样的情况下,从送电侧向受电侧的电力传输效率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扩大可以高效率地从送电侧向受电侧传输电力的频带的非接触供电系统。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为以非接触的方式从送电侧的交流电源向受电侧的负载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具有:供给来自所述交流电源的交流电的送电侧谐振线圈、以及具有与所述送电侧谐振线圈电磁耦合的谐振频率的受电侧谐振线圈,在所述送电侧谐振线圈与所述交流电源之间设置有送电侧变压器,并且在所述受电侧谐振线圈与所述负载之间设置有受电侧变压器
另外,所述送电侧变压器中,所述交流电源侧的初级线圈的匝数比所述送电侧谐振线圈侧的次级线圈的匝数少;所述受电侧变压器中,所述受电侧谐振线圈侧的初级线圈的匝数比所述负载侧的次级线圈的匝数多。
另外,所述送电侧变压器中,所述送电侧谐振线圈侧的次级线圈的匝数是所述交流电源侧的初级线圈的匝数的2倍以下;所述受电侧变压器中,所述受电侧谐振线圈侧的初级线圈的匝数是所述负载侧的次级线圈的匝数的2倍以下。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能够扩大可以高效率地从送电侧向受电侧传输电力的频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略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详细表示环形变压器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3详细表示送电侧谐振线圈和受电侧谐振线圈,(a)是从连接器侧看的立体图,(b)是从其相反侧看的立体图。
图4(a)是显示改变环形变压器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匝数时的电力传输损失与交流电频率的关系的图表,(b)是(a)的A部放大图。
图5(a)是显示,作为比较例,在送电装置中不设置环形变压器时,改变受电装置的环形变压器的匝数时的电力传输损失与交流电频率的关系的图表,(b)是(a)的B部放大图。
图6(a)是显示,作为比较例,在受电装置中不设置环形变压器时,改变送电装置的环形变压器的匝数时的电力传输损失与交流电频率的关系的图表,(b)是(a)的C部放大图。
符号说明
1:非接触供电系统、11:送电装置、12:受电装置、21:交流电源、31:环形变压器(送电侧变压器)、32:环形变压器(受电侧变压器)、41:送电侧谐振线圈、41a:馈电点、42:受电侧谐振线圈、42a:输出点、220:蓄电池、221:整流器、310:磁芯、311:初级线圈、312:次级线圈、320:磁芯、321:初级线圈、322:次级线圈、410,420:圆筒部件、411,421:绕组、411a,421a:第1绕组、411a1,421a1:一端、411a2,421a2:另一端、411b,421b:第2绕组、411b1,421b1:一端、411b2,421b2:另一端、412,422:连接器、412a,422a:第1接点、412b,422b:第2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电线株式会社,未经日立电线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121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