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与大白菜橙色叶球基因Br-or连锁的SSR及InDel分子标记引物及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31871.5 | 申请日: | 2014-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777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蓝碧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仓碧奇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51/06 | 分类号: | C08L51/06;C08K3/08;C08F281/00;C08F220/3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5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白菜 橙色 基因 br or 连锁 ssr indel 分子 标记 引物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纳米铜基3D打印用复合导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过去其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现正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
3D打印技术需要依托多个学科领域的尖端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有先进的设计软件及数字化工具,辅助设计人员制作出产品的三维数字模型,并根据模型自动分析出打印的工序,自动控制打印器材的走向;精密机械,3D打印技术以“每层的叠加”为加工方式,产品的生产要求高精度,必须对打印设备的精准程度、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材料科学,用于3D打印的原材料较为特殊,必须能够液化、粉末化、丝化,在打印完成后又能重新结合起来,并具有合格的物理、化学性质。
当前的3D打印大多只能打印模型自身,还不能打出包含电子功能在内的器件,纳米铜基3D打印用复合导电材料将显著扩展3D打印技术的应用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纳米铜基3D打印用复合导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特征为将α-氰基丙烯酸甲酯与丙酮混合,加入二乙烯三胺,室温搅拌,再依次加入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聚乙炔颗粒,室温搅拌,然后加入平均粒径为50纳米的铜粉,加热搅拌,冷却至室温,得纳米铜基3D打印用复合导电材料。本发明制备的复合导电材料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可卷曲电致发光器件、有机太阳能电池、智能服装等。
本发明提出的纳米铜基3D打印用复合导电材料:
由下列重量比的原料组成:
纳米铜粉 20~30%,
α-氰基丙烯酸甲酯 15~20%,
二乙烯三胺 15~20%,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15~20%,
聚乙炔 5~10%,
丙酮 20~30%。
所述的纳米铜基3D打印用复合导电材料其制备步骤如下:
1)将重均分子量为2~4万的聚乙炔粉碎成100~120目的颗粒;
2)按重量配比称取原料;
3)在氮气氛围下,将α-氰基丙烯酸甲酯与丙酮混合,加入二乙烯三胺,室温搅拌10~15分钟,再依次加入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聚乙炔颗粒,室温搅拌30~45分钟,然后加入平均粒径为50纳米的铜粉,加热至60~70℃,搅拌30~40分钟,冷却至室温,得纳米铜基3D打印用复合导电材料。
将该材料在30~40℃进行3D打印,测试成型后材料的密度、拉伸强度及导电率。
本发明制备的复合导电材料可制成柔性电路、射频天线、精细电极等,在物联网及可穿戴电子产品等领域获得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将纳米铜粉分散在具有一定粘度的胶体溶液中,铜粉分布均匀,复合导电材料稳定性好。
(2)本发明制备的3D打印材料是一种流体材料,打印过程不会堵塞3D打印机喷头,适用于现有的多数3D打印机。
(3)制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便于推广和应用。
(4)打印成型后的复合材料的导电率高,达到105S/m量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
实施例1
将5g重均分子量为2~4万的聚乙炔粉碎成100~120目的颗粒;在氮气氛围下,将15g α-氰基丙烯酸甲酯与20g丙酮混合,加入15g二乙烯三胺,室温搅拌10分钟,再依次加入15g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5g聚乙炔颗粒,室温搅拌30分钟,然后加入30g平均粒径为50纳米的铜粉,加热至60℃,搅拌30分钟,冷却至室温,得纳米铜基3D打印用复合导电材料。将该材料在30℃进行3D打印,成型后材料的密度为3.96g/cm3,拉伸强度为76.3MPa,导电率为4.3×105S/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仓碧奇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未经太仓碧奇新材料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18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