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力型金属复合板的生产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35991.2 | 申请日: | 2013-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53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沈路平;陈卫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路平;陈卫刚 |
主分类号: | B32B3/30 | 分类号: | B32B3/30;B32B15/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力 金属 复合板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分力型金属复合板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现在很多如装潢、包装、建筑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的板材,单一材质的板材(钢板、木板等)已经不再满足日益多样的要求,因此复合板逐渐开始普及。现有技术中的复合板很多,例如由多层胶木板粘合而成的复合板、由铝板和塑料板构成的复合板等,每种复合板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但是很少有复合板能够同时具备重量轻、强度大的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分力型金属复合板的生产工艺。
本发明的分力型金属复合板的生产工艺,该分力型金属复合板由底板、顶板、以及夹设于底板与顶板之间的夹层板构成,所述夹层板设有多个凹坑,所述凹坑的轴向垂直于底板及顶板,关键在于该分力型金属复合板的生产工艺如下:
A:将作为夹层板的金属板利用冲压设备冲压出预定形状及位置的多个凹坑;
B:将夹层板与顶板、底板的位置对准,然后利用激光焊接或铆接或螺栓的方式将夹层板的顶面与顶板、夹层板的底面与底板固定。
进一步地,上述夹层板的顶面和底面均设有凹坑,所述顶面和底面的凹坑位置对应且两两相抵;夹层板通过设置两两相抵的凹坑,可以进一步提高耐压强度,并使得结构更加稳固。所述A步骤中,将两块金属板利用冲压设备冲压出预定形状及位置的多个凹坑,然后将所述两块具有凹坑的金属板对齐并焊接固定,使得两块金属板的凹坑位置对应且两两相抵。
当分力型复合板受到压力时,该压力会经过顶板而分散到夹层板的各个凹坑处,并经过凹坑而传导到底板,凹坑的坑壁会对顶板提供可靠地支撑力,会显著提高分力型复合板的抗压力。由于夹层板的凹坑中空,因此会减小分力型复合板的质量。
进一步地,所述夹层板的凹坑均匀分布,以保证板材各个位置的强度均匀。
进一步地,所述凹坑为圆柱形或直棱柱形,或者所述凹坑为圆锥形或圆台形。上述各种形状的凹坑均可以提供可靠地支撑力,而圆锥形或圆台形的凹坑坑壁与顶板、底板成一定的夹角,可以将垂直于顶板、底板的压力分解成水平分力和垂直分力,而相邻凹坑的水平分力会互相抵消,这样就能进一步减小垂直压力对板材的破坏。为更好地抵消水平分力,所述相邻凹坑的坑壁相接。
本发明的分力型金属复合板的生产工艺通过冲压方法在夹层板内设置了凹坑,并将夹层板分别与底板、顶板固定,生产工艺简单易实现,生产成本低,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分力型金属复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分力型金属复合板的工艺流程图。
图3是实施例2的分力型金属复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的分力型金属复合板的工艺流程图。
图5是实施例3的分力型金属复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3的分力型金属复合板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分力型复合板由金属材质的底板1、顶板2、以及夹设于底板1与顶板2之间的金属夹层板3构成,夹层板3的顶面设有多个呈阵列状均匀排布的凹坑4,所述凹坑4的轴向垂直于底板1及顶板2。
凹坑4为圆台形,相邻凹坑4的坑壁相接。这样就能进一步减小垂直压力对板材的破坏。
当分力型复合板受到压力时,该压力会经过顶板2而分散到夹层板3的各个凹坑4处,而由于凹坑4的坑壁与顶板2、底板1成一定的夹角,可以将垂直于顶板2、底板1的压力分解成水平分力和垂直分力,而相邻凹坑4的水平分力会互相抵消,因此只有垂直分力会经过凹坑4而传导到底板1上,显著提高分力型复合板的抗压力。由于夹层板3的凹坑4为中空结构,因此会减小分力型复合板的质量,减轻整体重量。
如图2所示,上述的分力型金属复合板的生产工艺如下:
A:将金属板利用冲压设备冲压出预定形状及位置的多个圆台形的凹坑4,形成夹层板3;
B:将夹层板3与顶板2、底板1的位置对准,然后利用激光焊接将夹层板3的顶面与顶板2、夹层板3的底面与底板1焊接固定。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路平;陈卫刚,未经沈路平;陈卫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59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附式取盖装置
- 下一篇:汽车玻璃升降器机构绷钢丝绳旋套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