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载用电动机及使用了该车载用电动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38642.6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8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中山贤治;川崎省三;金泽宏至;中津川润之介;滨田泰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3/50 | 分类号: | H02K3/5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 用电 动机 使用 电动 动力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用电动机及使用了该车载用电动机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本技术领域的背景技术,存在日本特开2010-41898号公报(专利文献1)。该公报公开有如下内容:作为将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电动机的引线和定子线圈连接的接头,为带状的导电构件,其在展开时,在两端部分别具有连接侧接头端部,而且具有沿着长度方向而向一侧突出的多个定子侧接头部,该带状的导电构件沿着板厚方向变形为圆形形状,而且将在同一平面内折弯的连接侧接头端部彼此连接而形成连接侧接头部,该连接侧接头部与引线连接,而且使定子侧接头部与定子线圈连接,从而相对于带状的板而平行地设置臂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41898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引线与定子线圈的连接结构。然而,专利文献1的连接结构难以应对与车载用电动机的多极化相伴的线圈的个数增加。在这种连接结构中,例如,由于将臂部沿着带状的板的方向设置,因此臂部的个数被臂部的长度制约。而且,由于没有分为电连接/机械连接的连接结构,因此由于振动而负载直接作用于电接合部,有时难以充分地确保相对于振动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应对车载用电动机的多极化的车载用电动机。例如,提供一种臂部的个数不会被臂部的长度制约,且能够充分地确保相对于振动的可靠性的车载用电动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例如采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结构。
本申请包括多个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若列举其中一例,则如下这样构成车载用电动机:具备连接集中绕组的多个定子线圈的母线,母线在相对于该母线的长度方向呈直角方向上具有臂部,在臂部的前端设有线圈保持部,在臂部设有机械性的扭转部分。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应对车载用电动机的多极化的车载用电动机。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及效果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与由集中绕组构成的电动机的极数和插槽数的组合相关的表。
图2是由8极12插槽构成的4并联电路的线圈结构图。
图3是考虑了图2所示的组合的母线连接部的配线图。
图4是说明EPS电动机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说明EPS电动机的结构的横向剖视图。
图6是EPS电动机的定子铁心与母线关系的立体图。
图7是说明母线端子的冲压时的形状的俯视图。
图8是U相用的母线端子的立体图。
图9是中性点用的母线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全部端子的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11是插入有母线端子的母线壳体的立体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线圈的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车载用电动机
2外壳
3定子铁心
4转子铁心
5磁体
6a、6b轴承
7线圈
8轴
9母线
10端子台
11线圈骨架
13端子
14母线壳体
15紧固部
16前端焊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车载用电动机中,期望小型化、轻量化,为了小型化而存在进行多极化的倾向。而且,关于线圈,存在从采用以往的分布绕组到采用能够减小线圈端的集中绕组的倾向。
图1是表示通过集中绕组构成的电动机的极数与插槽数的关系的图。图中,◎表示2对3系列的组合,○表示4对3系列,△表示特殊的系列,×表示作为电动机未起作用的组合的代表例。
从图1可知,每两极能够选择极数的2对3系列的设计自由度高,被广泛使用。例如,在车载用所使用的电动动力转向电动机中使用8极12插槽,但为了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而需要选择10极15插槽。10极15插槽的组合与8极12插槽相比,齿槽转矩的次数从24次增加为30次,因此能够降低齿槽转矩。然而,由于线圈数的增加而线圈的终端处理数也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86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