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昆虫头部出草的虫草培养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042078.5 申请日: 2013-02-04
公开(公告)号: CN103960042A 公开(公告)日: 2014-08-06
发明(设计)人: 涂道勇 申请(专利权)人: 涂道勇
主分类号: A01G1/04 分类号: A01G1/04;A01K67/033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621000 四***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昆虫 头部 虫草 培养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药用真菌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昆虫幼虫或蛹人工栽培虫草的方法,特指一种从昆虫幼虫或蛹的头部长出真菌子实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冬虫夏草是中医西医公认的传统名贵中药,它具有补肾、益肺、补精髓、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氧化、抗疲劳、降血糖、降血脂、延缓衰老等作用(韦会平等,2004),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需求量不断上涨。但由于野生冬虫夏草生长于中国西南特定的高海拔地带,产量极低,采挖困难,天然产量与需求量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导致价格不断上涨,每公斤售价达到二十多万元到九十多万元不等,另一方面又导致人们过度采挖,使野生资源日益减少,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中央电视台2012.9.14)。

为了缓解供求矛盾,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国家高度重视和鼓励开展虫草人工栽培,2007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将蛹虫草规模化生产列入重点研究项目,国家卫生部2009年3号公告批准蛹虫草为新资源食品。在国家支持和鼓励下近十来年虫草人工培育得到很大发展,主要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人工虫草产品:一类是以百令胶囊为代表的工业发酵生产的虫草菌丝体(虫草菌丝发酵生产工艺,公开号:CN1095103A);二类是当前生产规模最大的以大米、小麦等为主要原料培养的蛹虫草子实体(蛹虫草菌高产栽培方法,公开号:CN1200403);三类是以昆虫幼虫或蛹培育的虫菌复合体(一种利用桑蚕幼虫培育蛹虫草的方法,公开号:CN102440149A,一种蛹虫草的培育方法,公开号:CN101215527)

人工培育虫草的成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求矛盾。但工业发酵生产的虫草菌丝体,是人工配料生产的虫草菌的无性型,没有虫草菌的有性型,其有效成份和营养成份与冬虫夏草有一定的区别,且根本没有与虫草相似的外型;以大米、小麦等为主要原料培育的蛹虫草子实体是人工配料生产的虫草菌的有性型,没有无性型,其有效成份和营养成份也与冬虫夏草有一定的区别,也没有与虫草相似的外型;以昆虫幼虫或蛹培育的虫菌复合体,是以天然昆虫为原料培育的虫草无性型和有性型的虫菌结合体,其本质与野生冬虫夏草是一样的,有效成份和营养成份与冬虫夏草十分相近,功效也与冬虫夏草基本一致,但这些人工培养的虫菌复合体的外型却与野生冬虫夏草相去甚远(一种利用桑蚕幼虫培育蛹虫草的方法,公开号:CN102440149A)。野生冬虫夏草的子实体大多只从虫体的头部长出一根,而已知的人工昆虫虫草大多是虫草子实体从虫体的任何部位长出数根。由于以上三种类型的人工虫草都没有与冬虫夏草相似的外型,因此未能充分得到消费者认可,未能有效地抑制野生冬虫夏草的价格不断上涨,也没能有效地抑制对野生冬虫夏草的过度采挖,对野生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作用未能体现出来。因此,人工培育虫草若能很好地解决产品的外型,使之更接近野生冬虫夏草,则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迄今为止,尚未检索到从昆虫幼虫或蛹的头部定向培育出虫草子实体的专利,也没有相关的研究论文报道。已知的人工虫草培育方法一是平式培养,任虫草子实体从虫体的任意部位长出多根;二是将虫体立放于煤球渣的孔洞中或泥沙培养土中,定向长出虫草子实体,但这种方法污染了虫体,收获时无法将虫草清洗干净,所用煤渣或泥沙也易污染环境,不便推广使用。

本发明使虫草子实体从昆虫幼虫或蛹的头部或尾部定向长出,这在国内外尚未见公开报道以及专利公开;同时,本发明采用无毒塑料薄膜包裹虫体,对环境和虫体无污染,并且采用立式培养,节省空间,节约能源,还改善虫草品相和品质,易于推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供一种从昆虫幼虫或蛹的头部定位定向长出虫草子实体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对已接种虫草菌种的昆虫幼虫或蛹在一定时期实行黑暗控制、诱导出草、立式培养、局部感光等措施来实现的,待培养结束即可获得从昆虫幼虫或蛹的头部或尾部长出虫草子实体的虫草。

本发明的从昆虫幼虫或蛹的头部出草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选择寄主及接种:选择健康无病的适龄昆虫幼虫或蛹,对虫体进行体表消毒,在洁净的接种室内,按已知的常规方法接种优质虫草菌种。

2.前期平式培养:将接种虫草菌种后的昆虫幼虫或蛹先平放于已消过毒的培养容器内,按常规方法控制好温度和湿度(温度、湿度的标准按不同的菌种特性来确定),黑暗培养7至9天(不同的菌种培养时间不同),至充分僵化为止。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涂道勇,未经涂道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20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