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44793.2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5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孔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孔建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8 | 分类号: | A61K36/9068;A61P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烟台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治疗 缓慢 心律失常 中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有效心搏每分钟低于60次的多种心律失常的统称,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逸搏或逸搏心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等疾病。患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或疾病早期可无症状或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不适,重者可出现气促、胸痛、黑朦、晕厥、抽搐等情况,更有甚者发生心源性碎死。因此缓慢性心律失常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积极研究其防治有重要意义。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阿托品、肾上腺素等部分西药有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率水平、改善心电传导,但副作用较大,不适于长期服用,易引起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加之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适用范围。近年来随着心脏起搏技术迅速发展,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存在碎死风险的高危和晚期患者,经过起搏治疗后,其生存期明显延长,碎死发生率大幅降低,但此技术对操作医生技术和相关设备的要求较高,治疗价格偏于昂贵,治疗后并发症等方面又使其有的潜在风险,同时,起搏器治疗术后需要维护起搏器功能及其它相关续他性治疗,都明显限制了心脏起搏术在各级医院临床诊疗中的推广,只有小部分患者从中受益。
在中医学领域当中,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包括在心悸、胸痹、虚劳、怔忡、头晕等范畴。中医症状以心悸、气短、胸闷、头晕,更有甚者可见猝然昏倒,不醒人事等症状为主,而脉象可见迟缓,沉迟之象,大多属于迟脉、结脉等范畴。
中医理论体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行血脉而藏神明,心病则气血逆行,神明不安,发为惊悸、怔忡。现代医家多数主张心悸的基本病机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 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故临床又常见本虚标实,虚实兼夹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心脉不荣,血脉不得充盈,鼓动无力,脉气失于连续; 标实多为血瘀、气滞、寒湿、痰浊,脉道痹阻不畅,心脉涩滞,搏动循行失常。
中医药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上具有较好的优势,首先可以通过中医药的辨证论治为患者提供平稳的心律;其次中医药治疗可以提高生理性起搏点的兴奋性;再次中医药具有副作用小、费用低,疗程稳定,疗效高,便于随时调整用药方案等临床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相对于西药,其具有副作用小、费用低,疗程稳定,疗效高,为患者提供平稳心律的优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其原料药包括:党参、麦冬、细辛、鹅不食草、姜半夏、楮实子、青风藤、核桃仁、夏天无、益智、南五味子、薤白、山茱萸、野马追、沙苑子、竹茹、蒺藜、灵芝、干姜、山慈菇、川贝母、广枣和化橘红。
其中,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各原料药组分的重量份分别为:
党参70重量份~80重量份、麦冬40重量份~50重量份、细辛20重量份~30重量份、鹅不食草20重量份~30重量份、姜半夏30重量份~40重量份、楮实子45重量份~55重量份、青风藤20重量份~30重量份、核桃仁30重量份~40重量份、夏天无25重量份~35重量份、益智35重量份~45重量份、南五味子50重量份~60重量份、薤白20重量份~30重量份、山茱萸40重量份~50重量份、野马追20重量份~30重量份、沙苑子35重量份~45重量份、竹茹30重量份~40重量份、蒺藜20重量份~30重量份、灵芝35重量份~45重量份、干姜20重量份~30重量份、山慈菇15重量份~25重量份、川贝母30重量份~40重量份、广枣40重量份~50重量份和化橘红20重量份~30重量份。
其中,所述中药组合物中各原料药组分的重量份分别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孔建,未经孔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47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