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智能钓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0090.0 | 申请日: | 2013-0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07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冯春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春富 |
主分类号: | A01K91/06 | 分类号: | A01K91/06;A01K97/00;A01K7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2000 江苏省连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钓鱼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钓鱼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智能钓鱼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钓鱼都是采用钓鱼竿,钓鱼者拿着钓鱼竿钓鱼,人在钓鱼时得全神贯注地看着水里的浮子,时间长了容易产生疲劳,钓鱼本来就是一项放松的事情,当钓鱼者产生疲劳时,真是适得其反,而且每次都只能钓上一条鱼,有时候鱼太大时,也不是那么容易钓上来,来回消耗时间和精力太多。现在钓鱼者往往喜欢一个人照看多个钓鱼竿,一个人有时候就忙不过来,显得捉襟见肘,不利于人们的休闲享受。初学者钓鱼时,往往由于时候掌握得不够到位,导致空劳无获,以致于失去了对钓鱼的兴趣。如今我国国情,有大约9千万之多的钓鱼爱好者都是喜欢这一项放松方式,既能得到一份美餐又能得到身心放松,但现在的钓鱼竿存在着诸多缺陷,从而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钓鱼时,鱼一般都是一群,一次只能钓上一条,有时候鱼很大时,一般的钓鱼杆也很难钓上来,没有一定的技术和好的工具很难完成,本产品只要启动产品永无空网,不见兔子不撒鹰,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乐趣,培养人们的钓鱼爱好,需要一款多功能方便的钓鱼工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全智能钓鱼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全智能钓鱼器,包括鱼杆和鱼线,鱼杆和鱼线相连接,其特征在于:鱼线的下部与大肚子漂相连接,大肚子漂下部通过鱼线与捕鱼装置相连接,捕鱼装置包括鱼食投放区、物体移动感应器、鱼网、鱼网固定圈和抛针,鱼食投放区上部与移动感应器紧密结合在一起,移动感应器上部与捕鱼装置盒相连接,捕鱼装置盒中设有一圈抛针,抛针包括磁铁针和射出针,磁铁针和射出针连接在一起,抛针放在抛针卡槽中,每个抛针对应一个抛锤,抛锤通过弹性线与捕鱼装置盒壁和弹杆相连接,弹杆位于捕鱼装置盒的中央部,弹杆下部与闭合开关相连接,闭合开关与移动感应器通过线路连接在一起,移动感应器与触碰按钮连接在一起,捕鱼装置盒的外壁设有鱼网固定圈,鱼网的二端分别固定在抛针和捕鱼装置盒的外壁的鱼网固定圈上。其原理鱼食投放处投放鱼食引诱鱼,若有鱼接近产品时,物体移动感应器起到反应后开启闭合开关,抛锤带动弹杆向上返力,抛锤击打抛针,抛针快速射出捕捉移动物体,即时尾部磁铁针相互吸附在一起,优选地:鱼网与抛针连接处在磁铁针和射出针的连接处,刚好让鱼网端更加稳定地与抛针相连接,鱼网固定圈,可以旋转把鱼网旋转在一起,本发明创造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产品的大小,适合各种场所捕鱼或水中的移动活物,大到鲸鱼也可以捕捉,只要网足够大,鱼线足够结实就行,可以与各种鱼杆或者摇线器相配合使用,产品应用面广,利于推广和应用。
优选地:的抛针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25-60度,使能够更大范围地捕捉到水里的移动物体。
优选地:鱼线上带有刻度尺,可以更好地根据人们的需要测量水的深度,鱼的活动范围,适应人们的各种各样的钓鱼需求。
优选地:抛锤的材料为弹性材料,可以更好地击打抛针,使抛针迅速准确地发出去。
优选地:移动感应器与摇控器相连接,通过遥控器控制移动感应器的打开,也可以通过线路与鱼杆相连接使人们更好地控制移动感应器的打开与闭合。
优选地:移动感应器为防水材料做成,有利于产品的使用不会影响到移动感应器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射出针的形状为圆锥形,有利于在水里更好落入,捕捉到更多的鱼。优选地:抛针的数量设定为8个,可以更好地在水中捕捉到移动物体。
优选地:鱼线上套有水深测量漂,水深测量漂浮在水面上观测水深,利于人们寻找最合适的捕捉深度,产品可以在深水或海中捕捉各种移动物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全智能钓鱼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全智能钓鱼器的捕鱼装置弹出开关未弹出时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全智能钓鱼器的捕鱼装置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全智能钓鱼器的抛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全智能钓鱼器的捕鱼装置弹出开关弹出时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全智能钓鱼器的捕鱼装置捕鱼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春富,未经冯春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00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