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合金元素配分制备碳硅锰系Q&P钢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051807.3 | 申请日: | 2013-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54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陈连生;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杨栋;赵远;杨子旋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联合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04 | 分类号: | C22C38/04;C22C33/04;C21D8/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合金 元素 制备 碳硅锰系 方法 | ||
技术领域:
一种利用合金元素配分制备碳硅锰系Q&P钢的方法,原理属于金属学,应用于冶金生产。
背景技术:
汽车的轻量化是降低油耗的主要途径(约占50%以上),因而也是减少二氧化碳废气排放的最有效对策。另一方面,随着提高冲撞安全性的标准逐年严格,须提高车身强度、刚度并优化结构以提高安全性。因此,新一代高强塑性钢的研究与开发,对于满足汽车制造用钢、低碳节能环保的社会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高强Q&P钢主要作为汽车覆盖件的加工原料,其中包括立柱、车顶加强板、侧围、前后门内板、车底板以及保险杠等,其加工工艺目前主要以分离成形与拼焊板成形为主。当前在Q&P钢的生产中,为保证获得较多的残余奥氏体,采取的是提高钢中碳的添加量的方法,一般碳含量都要在0.3~0.5wt%。但是钢中碳含量增加会使冷却过程中由奥氏体转变的马氏体中出现大量孪晶,硬度加大,塑性和韧性降低;过高的含碳量会造成过多的碳化物形成,降低碳在奥氏体中的固溶度,从而诱发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并且对碳配分过程造成干扰,这也是导致塑性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高的碳含量也会加大钢的淬透性,在焊接时增大热影响区容易发生焊接开裂,降低焊接性能,致使性能指标不能满足汽车用钢要求。因此,高强钢的力学性能与焊接性能之间平衡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保证Q&P钢具有优异的强度及良好的塑性,并且具备良好的焊接性,需使得钢中碳含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所开发的钢种的显微组织为位错马氏体基体以及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机械稳定性的残余奥氏体组织,以实现合金元素的配分作用。因此,根据所需Q&P钢显微组织进行低合金C-Si-Mn系合金成分设计,研究合金元素Mn在奥氏体在双相区配分作用机理,及其对室温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新型的低碳高强度Q&P钢制备工艺,并揭示其制备机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合理的化学成分设计、利用合金元素在双相区配分作用机理,制备低碳高强C-Si-Mn系Q&P钢,并提出了一种利用合金元素配分制备碳硅锰系Q&P钢的方法及工艺。
本发明是一种利用合金元素配分制备碳硅锰系Q&P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硅锰系Q&P钢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0.18%~0.23%C、Si<0.70%、1.30%~2.10%Mn、P<0.05%、S<0.03%、0.002%~0.003%B,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杂质。
上述技术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碳硅锰系Q&P钢强塑积可以达到25000MPa·%以上。
本发明一种利用合金元素配分制备碳硅锰系Q&P钢的方法,步骤如下:
根据上述特征所述的化学成分进行冶炼,铸造坯料锻造成板坯;将板坯进行常规热轧,其特征在于:粗轧开轧温度1130℃~1180℃,粗轧道次变形量为15~25%,精轧总变形量为50%以上,终轧温度为820℃~840℃,终轧板厚为2mm~4mm。进一步包括步骤:以10℃/s升温至720℃~800℃,保温250~600s,然后快速加热至900℃~950℃,保温时间50~200s,盐浴淬火至200℃~230℃并保温15~30s,随后在310℃~420℃保温,保温时间为180s~600s,最后再水淬至室温。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传统碳配分作用基础上,实现合金元素的配分作用,使得钢中碳含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所开发的钢种的显微组织为位错马氏体基体以及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机械稳定性的残余奥氏体组织,保证Q&P钢具有优异的强度及良好的塑性,并且具备良好的焊接性,该制备Q&P钢的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Q&P工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低碳高强Q&P钢C-Si-Mn系试验用钢制备
设计一系列具有不同Mn含量的低合金C-Si-Mn系试验用钢,采用热力学计算软件Thermo-Calc计算合金元素Mn在各相中的平衡浓度。通过热机械控制(TMCP)工艺使试验钢获得不同晶粒尺寸、形貌及分布的显微组织结构,制备用于Q&P处理的原料钢。
(2)Mn元素在低碳高强Q&P钢的制备中的配分作用机理研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联合大学,未经河北联合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18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