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活垃圾细菌肥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51973.3 | 申请日: | 2013-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31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启忠;李开贤;陈兆涛;陈震;陈芯宜 | 申请(专利权)人: | 崇州市地龙海龙生物制品开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5F9/04 | 分类号: | C05F9/04;B03B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23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活 垃圾 细菌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生活垃圾成为人类的一大公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和集中,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逐渐改变。生活垃圾日益剧增,对垃圾的处理涉及到各方面的原因,对其开发利各地因地制宜,因此生活垃圾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来处理,将其变废为宝。
背景技术
对于生活垃圾各地都要不同的处理措施,有利用生活垃圾发电,这种发电的规模很小,还有很多技术没有成熟或存在资金问题,无法达到大面积的推广。还有焚烧深埋的,大部分裸露在垃圾场上,成了细菌和害虫的滋生场地,严重的污染了环境。对于各地政府来说,垃圾的处理也是件很棘手的事情。从环保宣传垃圾分类回收到再利用等综合开发等,都还未有具体实施措施。生活垃圾是细菌繁衍的天堂,任何物质都是双重性,利害各占一半,将有害的一面转换为利,利用细菌消化垃圾为人类所用,又回归到了大自然的生态循环规律。地球上的微生物有上亿种,这些微生物无需人类安排,自找穴主安家落户,弱肉强食是大自然的又一法则(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不同的微生物有不同的自然生活环境,合理科学的应用,对垃圾经进行科学处理,促使垃圾成为优质肥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活垃圾细菌肥制备方法,所谓垃圾即微生物培养基,大自然微生物是有生命的,生命必须靠营养供给,必须向微生物提供足够生存物质基础,才能使其生长繁殖。垃圾经微生物发酵,得以降解,不同温度范围和PH值的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相互交替,逐代积累了氮、磷、钾、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成为优质的有机肥。
本发明的创新点:运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变废为宝,净化了环境,促进了生产,降低了社会成本,促进了经济发展。
实施例一
设置电动震动筛,高2.5米,宽3米,长10米,电动筛分为四层,第一层与顶部三面密封,第一层与顶层相隔70公分,第一层与第二层相隔60公分,第二层与第三层相隔60公分,第三层与底层相隔60公分。第一层筛孔为10公分,筛孔上方安装刀片,刀片高10公分,刀片间相距10公分,第一排刀片与第二排刀片错位5公分依次第排安装,刀片用于破碎垃圾。风机安装于筛头,用于风选轻型垃圾。第一层末端设置收集箱,轻型的垃圾被风选收集到箱内。第二层筛孔为5公分,第一层的垃圾通过第二次筛选落入第三层。第三层筛孔1公分。第四层为垃圾收集箱。筛前高10公分为10坡度。由于震动筛的运行,第一层垃圾通过筛的作用分别进入各自的出口,轻性物被吹入风送垃圾箱,再分被破碎的塑料片,纸片,布片,竹片,木片,等进行分别回收利用。二,三层上的垃圾経出口进入水池,三层以下垃圾进入底层垃圾箱待用,
实施例二
设置水选池,长10米,寬8米,深0.8米,灌水深0.6米,水选1公分以上大小的垃圾经搅拌。上浮垃圾收集备用,沉入水底的垃圾送入建筑场地作建筑填充物。经过水选的水收集循环再利用。
实施例三
经水选后的垃圾进入烘烤炉,经45℃干燥后粉碎至0.1公分以下,同时将振动筛下层收集的1公分及以下垃圾按相同方法粉碎至0.1公分以下待用,
实施例四
设置风送震动接种筛,筛孔为1公分,筛头上方安装小漏斗,小漏斗装入纤维素酶三级菌种,漏斗出口为1毫米,同时在前方安装大漏斗,漏斗出口为一公分,装入垃圾颗粒。在筛口下方距筛前30公分安装风机,在风机前口安装喷雾器,这是一整套接种设备。开动电源,在振动筛振动作用下,大漏斗漏出垃圾粒粉,小漏斗漏出菌种,自来水开始喷雾,这时每一粒垃圾在风的作用下会吸附包含纤维素酶和来自大自然中的各种微生物及水分,此工序一机一次性完成。经接种后的垃圾粉待用,筛前高10公分为10的坡度。
实施例五
收集经风筛接种过的微生物垃圾粒粉进行发酵,堆放成圆形,直径高一米,宽度不限,上方覆盖塑料薄膜,前期发酵七天温度控制在25℃以下,自然PH值;中期发酵七天,温度控制在35℃以下;后期发酵七天,温度控制在50℃以下。前期发酵为低温微生物,中期发酵为中温微生物,后期发酵为高温微生物。待温度最后上升至80℃,自然发酵终止,降至常温,发酵物呈微弱特殊香气,便是垃圾细菌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崇州市地龙海龙生物制品开发研究所,未经崇州市地龙海龙生物制品开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19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颗粒可预分配的催化裂化外取热器
- 下一篇:新型岩石崩解试验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