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3018.3 | 申请日: | 2013-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5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贾能勤;于利利;张洋;吴慧;杨亚云;黄楚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吴瑾瑜 |
地址: | 2002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曲霉 毒素 sub 检测 方法 | ||
1.一种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其步骤包括:
(1)绘制标准曲线:将黄曲霉毒素B1样品与有机溶剂共孵育,配置成不同浓度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品,在标准品中分别加入阻抗溶液;用多壁碳纳米管/离子液体/抗体修饰电极测得阻抗溶液中不同的黄曲霉毒素B1浓度的相应的阻抗值,再以阻抗差值为纵坐标,黄曲霉毒素B1标准样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将待测样品提纯后与有机溶剂共孵育,配成待测样品溶液,然后再加入阻抗溶液,用预处理过的多壁碳纳米管/离子液体/抗体修饰电极测得阻抗溶液的阻抗值,再根据步骤(1)中所得的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和步骤(2)中的阻抗溶液为磷酸盐缓冲溶液,该溶液的pH值为6.8-8.0,浓度为0.5-1.5mmol/L;所述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还含有浓度为0.5-1.5mmol/L的K4Fe(CN)6或K3Fe(CN)6和0.05-0.15mol/L的KCl。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将不同浓度的已知黄曲霉毒素B1样品溶液分别与有机溶剂在35℃-40℃条件下共孵育20-30分钟,其中,黄曲霉毒素B1与有机溶剂的加入配比为:1-10ng:1mL。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将提纯后的待测样品溶液与有机溶剂在35℃-40℃条件下共孵育20-30分钟,其中,待测样品与有机溶剂的加入配比为2-6μg:1mL。
5.根据权利要求1、3或4所述的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为甲醇、三氯甲烷或丙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标准品与阻抗溶液的体积比为1:5-20;所述步骤(2)中,待测样品溶液与阻抗溶液的体积比为1:5-20。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待测样品的提纯方法为,将待测样品用石油醚清洗,加入甲醇水溶液静置分层,取下层混合液加入硫酸钠溶液稀释,再加入三氯甲烷静置,将下层混合液脱水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样品、甲醇、硫酸钠、三氯甲烷的加入配比为10g:40-45mL:1-2g:8-12mL。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和步骤(2)中的多壁碳纳米管/离子液体/抗体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为,
(a)将长度为100-300nm的多壁碳纳米管和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混合,再加入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摇床反应,制得离子液体包裹的多壁碳纳米管混合液;
(b)将步骤(a)中制得的混合液滴加到经过预处理的玻碳电极表面,用磷酸盐缓冲溶液冲洗后备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多壁碳纳米管、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和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的加入配比为:1.2-2.4mg:1mL:0.6-1μ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师范大学,未经上海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301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