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粘合剂结合的物品保护标签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3823.6 | 申请日: | 2013-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63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1 |
发明(设计)人: | 杨雁南;方铭;许英华;杨赟玥;连明仁;刘年钦;胡伯特·A·帕特森;何永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消防及安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3/02 | 分类号: | G09F3/02;G06K19/06 |
代理公司: | 11038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华成 |
地址: | 瑞士莱茵瀑*** | 国省代码: | 瑞士;CH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粘合剂 结合 物品 保护 标签 | ||
本发明涉及粘合剂结合的物品保护标签。提供了一种安全系统标签。该安全系统标签包括壳体。该安全系统标签还包括电子物品监视EAS元件,其中,该EAS元件布置成当被引入到询问信号时发射可检测的信号。该安全系统标签还包括金属元件,其中该金属元件适于被加热。该安全系统标签还包括紧邻金属元件的第一可逆粘合剂层,其中,如果在金属元件被加热的时候受金属元件的热影响,该第一可逆粘合剂层的至少一部分脱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安全系统反偷窃标签,更具体而言涉及用于利用可逆粘合剂的安全标签附接的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电子物品监视(“EAS”)系统常在零售商店和其它环境中用于防止商品从受保护区域的未授权移开。一般来说,检测系统配置在受保护区域的出口,该检测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能够跨称为“询问区”的出口生成电磁场的发送器和天线(“基座”)。要保护的物品可以用包括EAS标记物的安全标签来标记,当该EAS标记物有效时,在通过这种询问区时将生成响应信号。同一个或另一个“基座”中的天线和接收器检测这种响应信号并生成报警。
安全标签还可以包括RFID元件。RFID元件常结合到零售商店中并且与RFID读取器一起使用。当RFID元件处于RFID读取器的询问区中时,RFID元件可以被激活并且提供关于与该RFID元件关联的物品的信息(例如,产品描述、序列号、位置,等等)。特别地,RFID元件接收并响应射频(“RF”)信号,以提供关于处于RFID读取器范围内的物品的信息。
但是,在某些场景下,这些安全标签的附接可能损坏该标签要保护的物品。大部分传统的硬标签需要在要保护的物品中穿一个洞。这可能会损坏物品。特别地,当消费者触摸或者穿上一个物品时,EAS/RFID安全标签的运动可能会进一步增加由于夹具造成的初始穿孔的大小,由此损坏物品。尽管硬标签在物品特定部分上的放置可能有助于隐蔽这种损坏,但是不管怎么说物品都已经被损坏了并且可能使消费者重新考虑是否购买该物品。因而,用来保护物品的传统硬标签机制可能会最终损坏物品并且使消费者不购买该物品。
并且,这些硬标签常常依赖机械锁定机制把标签固定到物品。例如,在针插入、通过物品、进入标签之后,机械的针定位离合器(pin-retaining clutch)啮合插入的针,防止针去除。但是,结合机械的针定位离合器常常导致附加的生产成本,因为在几个生产步骤中需要手工劳动。换句话说,需要手工劳动的机械锁定机制不能通过成本有效的自动化生产处理来生产。
非硬标签解决方案可以帮助防止由硬标签造成的可能损坏并且成本相对来说可能较低,但是缺乏硬标签附接机制的安全水平。一种常用的非硬标签解决方案使用包括EAS/RFID签条的吊牌。例如,由卡片制成的吊牌可以包括EAS/RFID结构,其中吊牌一般利用薄的塑料吊牌针(tagging pin)附接到例如衣服或其它商品的物品。这种塑料吊牌针是利用刺穿物品以便插入针和吊牌的吊牌枪(tagging gun)附接的。但是,吊牌可以不用使用工具就很容易地去除,因为吊牌可以从针上撕去或者针可以被操作成允许吊牌的取出。即使吊牌本身例如通过使用硬塑料被强化了,但它仍然是可以被击败的,因此,使得物品得不到保护,而有可能被偷窃。
因此,需要用于具有附接机制的安全标签应用系统的系统与方法,该系统的成本比当前的硬标签附接系统低,但是具有比吊牌所提供的安全性高的安全性。此外,需要具有不损坏标签要保护的物品的附接机制的安全标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安全标签(例如利用可逆粘合剂把标签可移除地固定到物品的安全标签)的方法与系统。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其中安全标签具有外表面和内部空间的系统。标签包括布置在内部空间中的电子物品监视(EAS)元件与射频识别(RFID)元件中的至少一个。该系统还包括布置在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的可逆粘合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消防及安全有限公司,未经泰科消防及安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38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