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流线路故障后降压重起动直流电压偏高的抑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4260.2 | 申请日: | 2013-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6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雷霄;王明新;王华伟;李新年;孙栩;刘耀;吴娅妮;杨鹏;王薇薇;胡涛;谢国平;王晶芳;王亮;董鹏;朱艺颖;刘翀;陈凌芳;庞广恒;张晋华;杨万开;蒋卫平;卫志农;孙国强;袁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1/00 | 分类号: | H02J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 线路 故障 降压 起动 电压 偏高 抑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直流输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线路故障后降压重起动直流电压偏高的抑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运直流输电工程控制保护系统,对于直流线路故障,当全压重起动1次—2次(次数与直流系统运行方式相关)仍不成功,则进入降压重起动模式。根据现场出现的几次线路故障的录波显示,在降压重起动过程中,直流电压在升至降压运行设定值0.7pu之后,仍会继续上升至接近1.0pu,导致绝缘再次击穿,降压重起动失败,直流停运。降压重起动的意义在于线路绝缘情况不好时降低直流电压,以提高重起动成功概率,尽量避免直流系统闭锁引起输送功率的损失。由于目前此控制环节的逻辑存在不足,导致无法实现其设计的功能。
以一个典型事件为例,龙泉—政平直流输电工程于2011年7月30日发生线路故障后执行降压重起动失败,导致极1闭锁,现场录波如图1所示。图1为极1的直流电压波形图,当时直流线路由于污损,引起放电现象,控制保护系统执行线路保护动作,紧急移相150ms之后执行全压重起动,在接近全压的状态下运行了大约180ms之后,绝缘再次被击穿,线路保护再次动作,紧急移相200ms之后,执行降压重起动,由图可见,此时直流电压一直上升至接近1.0pu(500kV),而不是降压起动的电压指令值0.7pu(350kV),由于直流电压升得太高,导致再次发生放电,降压再起动失败。如果按照控制保护系统设计的初衷,直流电压升至350kV即停住,降低直流电压有利于避免再次绝缘击穿,本次事件中很可能不会发生再起动失败,极1也不会闭锁。
为了防止降压重起动过程中直流电压偏高,直流控制系统的设计人员已采取过措施,具体做法为:首先在逆变侧引入低电流判定逻辑,当直流电流持续低于0.015pu且超过40ms以上,低电流逻辑输出变为1,该值作为电压调节器输出最大值选择器的使能端,使电压调节器输出最大值αlim选择为一个计算得到的值,计算式为:
其中,Udref为直流电压指令值,Udi0为换流变压器阀侧空载线电压有效值。此方法考虑到了降压运行与全压运行时Udi0的值存在差异,通过式(1)引入了Udi0来计算逆变侧电压调节器的输出角度,以限制降压再起动过程的直流电压。但根据现场录波显示,以上措施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对于此问题,ABB的工程师曾针对龙泉—政平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提出过修改方案,该方案通过设置固定的限值参数和延时时间,尝试完成降压重起动中对直流电压的抑制,但由于参数固定,对于其它直流工程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参数设置值并无理论支持,属于仿真测试得出。该方案最终未在实际工程中采用。
虽然直流控制系统的设计人员采取了前述的方法,但根据图1现场录波可见,并未解决降压重起动过程中直流电压过高的问题。
直流控制系统中电压和电流调节器配合控制逻辑如图2所示。整流站电流调节器输出触发角α_ORD的下限为电压调节器的输出角度VCA_α_ORD,而逆变站α_ORD的上限为VCA_α_ORD,由逆变站状态信号INVERTER控制选择器的选择通道。电压调节器的上限在正常状态下为最大触发角调节器(AMAX调节器)的输出角度,但在直流电流持续较低即满足ID_LOW条件时,电压调节器的上限变为由电压控制指令值UDE_REF通过一系列计算得到的角度值。
依照图1~2以及原程序中的相关逻辑,分析出现降压再起动电压偏高的根本原因:全压运行时分接开关处于额定档位附近,而降压70%运行时分接开关应处于1档。故障前直流系统处于全压运行状态,分接开关档位高,阀侧空载电压Udi0值高;当出现故障后进入降压再起动过程时,由于分接开关调节较慢,在数秒之后才会开始台阶式缓慢下调,故在再起动过程中Udi0仍维持在全压时的值不变。整流器和逆变器正常运行时的直流电压平均值Ud1和Ud2可分别表示为
Ud1=Udi01cosα-dr1Id
Ud2=Udi02cosγ-dr2I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河海大学,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42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永磁MRI系统的测温方法
- 下一篇:燃烧器和用于吹扫燃烧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