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材料力学实验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7708.6 | 申请日: | 2013-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9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古滨;张卫东;彭俊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 | 分类号: | G01N3/00;G09B2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龚燮英 |
地址: | 61003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力学 实验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教学实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材料力学实验平台。
背景技术
工科高校中的材料力学实验和结构试验中的各类实验,都要配置相关的加载装置以实现相应工况,方能展开相关实验与试验,比如材料力学实验中的纯弯曲实验、弯扭实验、偏心拉压实验等,就要配置相应的加载装置,但因其载荷方式、约束方式、截面形状等过于单一,与材料力学理论课中学生所接触到的形式多样的各种载荷、各种约束、各种截面形状的相关内容形成较大的落差,使教师和学生误以为材料力学实验只能实现材料力学理论课中的极少部分最简单的情形,造成师生都对此缺乏兴趣、不予以重视的后果。
目前,工科高校材料力学设计型、创新型实验中的真正反映材料力学基本面的实验项目还很少,参与的学生也很少,这与各校较大的投入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落差,因此,提高设计型、创新型实验的受益面、普及率已成为基础力学教学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现有的加载装置都是将单一集中载荷P直接作用于试件上的加载方式,不能实现各种复杂的实验工况,这与材料力学、结构分析理论课中学生所接触到的的多样的载荷工况(集中载荷、分布载荷、集中力偶载荷)之间形成较大的落差,不利于拉近实验与理论之间的距离,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创新实验的热情,不利于工科高校创新实验的普及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利用一种材料力学实验平台,旨在解决现有传统材料力学非破坏性实验中单一集中载荷P直接作用于试件上的加载方式、且约束方式、截面形状及材料过于单一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材料力学实验平台,所述材料力学实验平台包括:任意分布载荷的加载装置、不同载荷方向的实现装置、各种约束方式的实现装置、各种截面形状杆件的旋转加载承力装置和各种截面杆件的组合连接的实现装置。
进一步、所述任意分布载荷的加载装置包括:上横框梁、可移动加载小车、蜗杆加载箱、加载手柄、丝杆、力传感器、导杆、直线轴承、上导板、可调弹簧、弹簧预压量标度样条、预压弹簧调节螺母、弹簧限位螺杆、下导板、弹性垫片、实验梁体、多功能铰支座、导杆法兰支座、下横梁框;所述上横梁框设置在所述任意分布载荷的加载装置的最上端,所述可移动加载小车连接所述上横梁框,设置在所述上横梁框的下侧,蜗杆加载箱安装在所述可移动加载小车的下方,所述加载手柄设置在所述蜗杆加载箱的一侧,所述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蜗杆加载箱的末端,所述导杆在所述任意分布载荷的加载装置的两侧设置,所述直线轴承设置在所述上导板和下导板,所述可调弹簧设置在所述上导板和下导板之间,所述弹簧预压量标度样条设置在所述可调弹簧的下面,所述预压弹簧调节螺母设置在所述所述弹簧预压量标度样条的下面,所述弹簧限位螺杆贯穿所述可调弹簧的中间,所述多功能铰支座和导杆法兰支座设置在所述下横梁框上,所述实验梁体设置在所述多功能铰支座,所述弹性垫片设置在所述实验梁体的表面。
进一步、所述可移动加载小车通过导轨与上横梁框连接。
进一步、所述力传感器通过丝杠连接蜗杆加载箱。
进一步、所述不同载荷方向的实现装置包括承力扣环、可旋转固定端支座、蜗杆加载箱、实验梁体;所述承力扣环连接所述实验梁体,所述实验梁体连接所述可旋转固定端支座,所述蜗杆加载箱连接所述承力扣环。
进一步、所述各种约束方式的实现装置包括实验梁体、圆键轴、球面旋转套环。
进一步、所述各种截面形状杆件的旋转加载承力装置包括可调固紧螺栓和承力扣环;所述承力扣环上设置所述可调固紧螺栓。
进一步、所述各种截面杆件的组合连接的实现装置包括刚接头、圆筒旋转套圈;所述圆筒旋转套圈设置在所述刚接头的接口处。
进一步、所述刚接头可以通过所述圆筒旋转套圈插入所述实验梁体,所述实验梁体的截面形状可以是方形、圆形、T形、工字形、槽形等各种形状。
本发明提供的材料力学实验平台,可完成材料力学理论教材和作业中所涉及到大部分情形(形式多样的载荷方式、约束方式、截面形状及材料种类)的实验重现;这使得学生在材料料力学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可随时把自已感兴趣的题目或思考的问题拿到实验室去重现、去验证、去设计、去深入研究,进入“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良性循环的新模式,从而打破了传统规定动作式的实验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参与创新实验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拉近理论与实验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也就促进的材料力学理论与实验二者间的融合与统一;因此,在国内外工科高校的力学创新实验教学中有很大的推广空间和实用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华大学,未经西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77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