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字化、可视化脉图的构建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58189.5 | 申请日: | 2013-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625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牛欣;朱庆文;杨学智;牛婷立;马良宵;司银楚;杜红;芦煜;李海燕;张健;陈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字化 可视化 构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医脉诊信息的采集后显示方法。
背景技术
几千年来,中医主要依靠“师承法”来传承脉诊这一临床技能,使后学者有“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之疑惑,这限制了中医脉学的发展与交流。脉诊模型的产生使这种疑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其通过模拟各种脉的特征,运用机械、人体和动物等多种方法复制了多种脉诊模型,运用于脉诊机理研究及教学实践中。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构建一种直观、形象的三维脉图,有助于中医脉学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观、形象的三维脉图。
本发明数字化、可视化脉图的构建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数字化、可视化脉图由三维压力脉图(时间轴T、压力轴P、脉宽H1)、皮肤、三维重建的血管影像构成。
三维压力脉图根据时间轴T、压力轴P、脉宽H1构建。脉宽H1依时间轴T获得的血管长径决定。
三维重建的血管影像是通过医学影像学装置采集桡动脉横截面的影像后,通过血管截面的识别,然后三维重建、渲染获得。通过血管截面可识别是长径和短径
数字化、可视化的脉图中,通过动脉与皮肤表面的距离体现脉位属性,通过两次以上脉动的时间轴距离体现脉数属性。脉形主要通过超声图像三维重建的血管来体现;脉势通过压力脉图和三维重建的血管脉形的时间变化率来体现。
结合脉诊的位数形势属性升对数字化、可视化的脉图进行建构,从而实现常见脉象的辨别。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作进一步说明。
图1.脉图数字化、可视化模型
其中
①H0为皮肤表面到血管上表面的距离,通过H0来判断脉位属性的浮、沉;
②P为压力轴,代表脉动压力;
③T为时间轴,T1为脉动周期,1为1秒时间线,通过T1与1秒时间线的距离推断脉数属性的迟、数;
④通过血管重建的图像观测脉形属性;
⑤通过压力脉图结合血管口径变化率观测脉势属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未经北京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81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封闭式循环配液管路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书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