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触发消息投递控制方法、设备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8341.X | 申请日: | 2013-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03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王胡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W28/02 | 分类号: | H04W2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91 | 代理人: | 刘松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发 消息 投递 控制 方法 设备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发消息投递控制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T5是机器类通信-互联服务器(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Inter Working Function,MTC-IWF)与服务节点(Serving Node)之间的接口。T5接口上支持设备触发(Device Trigger)功能,其要求使用T5接口上的通信格式(generic format)的消息来封装Device Trigger,通过generic format的消息,使得Device Trigger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短消息服务(Short Message Service,SMS)消息的长度,而且在generic format的消息中还可以添加其他信息,例如优先级,有效期等,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基于T5接口投递Device Trigger的流程如下:
步骤1、MTC-IWF根据从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获得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的能力和核心网(CN)节点的能力,确定通过T5接口投递Trigger消息。
其中,UE的能力指示了该UE是否支持T5接口的触发功能,CN节点的能力指示了该CN节点是否支持T5接口的触发功能。
步骤2、MTC-IWF向HSS查询UE当前的服务节点。
其中,服务节点可以但不仅限于是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公共陆地移动网络(Visited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VPLMN)的服务GPRS支持节点(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SGSN)。
步骤3、MTC-IWF向查询到的服务节点发送包含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IMSI),机器类通信-互联服务器标识(MTC-IWF ID),生命周期,优先级等信息的Trigger消息,并产生计费数据记录(Charging Data Record,CDR)信息。
其中,Trigger消息即上述的封装Device Trigger的generic format的消息,来自于业务能力服务器/应用服务器(Services Capability Server,SCS/Application Server,AS)。
步骤4、服务节点将接收到的Trigger消息封装到非接入层(NAS)消息,投递给UE。
步骤5、UE向对应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提供通用容器(generic container)中的内容。
步骤6、基于收到的NAS消息中的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UE执行相应的动作,例如建立到业务能力服务器/应用服务器(Services Capability Server,SCS/Application Server,AS)的连接。
步骤7、UE响应消息中的Device Trigger,将响应消息封装在通用非接入层容器(generic NAS container)中发送给服务节点。
步骤8、服务节点发送投递报告(Delivery Report)到MTC-IWF,指示Trigger消息是否成功投递到UE,如果投递失败,还可以指示失败原因。
步骤9、如果投递报告指示Trigger消息未被成功投递,并且生命周期指示这不是一次性投递Trigger,那么MTC-IWF向HSS注册UE可达通知(reachability notification)。如果投递报告指示Trigger消息被成功投递,MTC-IWF通知服务节点将再次传递Trigger消息。
其中,如果生命周期的值为0,则该消息是一次性投递Trigger,如果生命周期的值不为0,则该消息不是一次性投递Trigge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83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