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风口变位风能发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58437.6 | 申请日: | 2013-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5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胡国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国贤 |
主分类号: | F03D9/00 | 分类号: | F03D9/00;F03D3/04;F03D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45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口 变位 风能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能发电,特别是涉及一种聚风口变位风能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地球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面临着枯竭危险,能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与此同时,严重的环境污染也是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因此人们对环境的保护的重视日益增强,此时,风能作为大自然绿色动力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世界各国利用风力发电已取得很大成就,但是要使风能发电,风的速度至少要达到一定速度要求,并且,风能发电设备的体积太大、制造成本与安装要求过高制约了风能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在低风速时,目前尚存在技术难题,目前公知的风能发电机在低风速时难以起动或输出功力不足,而且现有技术的大功率风能发电机无法在屋顶等建筑物上安装,所以目前风能发电还得不到很好应用和推广。本人在先申请的申请号为2013100453558的聚风式风能发电装置虽然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一些缺点,但其还存在风能利用率还不够高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受风向影响,使大功率风能发电机能安装应用在屋顶等建筑物上,并且能在低风速时也能运转发电,低风速输出功力强大的聚风口变位风能发电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聚风口变位风能发电装置,包括聚风装置总成、内壳体、外壳体、风叶、发电机、发电机输出轴,其特征在于:内壳体、外壳体分别与聚风装置总成同体相连,聚风装置分别安装在内壳体与外壳体之间,聚风装置由一侧面的弧形面、另一侧面的“S”形聚风变位面及上下平面组成,聚风装置的外侧开口为聚风口,聚风装置的内侧开口为集风口,集风口位于内壳体的里面的一侧;风叶安装在内壳体的正中间,风叶为弧面形状,并可以多个组成,发电机输出轴与风叶同体连接,发电机安装在聚风装置总成的几何中心的正下方,内壳体里面顶部开口为出风口。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当风吹向迎风面的聚风装置的聚风口时,由于聚风装置一侧面的弧形面、另一侧面的“S”形聚风变位面,所以从聚风口至集风口截面积逐步减小,这样使风从聚风口至集风口逐步集中,使原来慢的风速变快,又由于集风口偏向于内壳体一侧,所以经集风口已集中能量的风吹向风叶一侧,使风叶转动,并经发电机输出轴带动发电机发电,从而使发电效率提高。由于内壳体顶面开口而其他大部分封闭,所以风经过风叶做功后经出风口流出。
本方案的聚风口变位风能发电装置,不管从哪个方向吹来的风,经该方向的聚风装置集风后并吹向风叶,其总是使风叶朝同一个方向转动,从而使发电机的效率更高,又由于其一侧面的弧形面、另一侧面的“S”形聚风变位面,使其比本人在先申请的申请号为2013100453558的聚风式风能发电装置的两侧面均为弧形面结构的效率提高15%以上,并且风叶的体积可以比同等功率的风能发电机风叶做得小,这样设计的技术方案使大功率风能发电机可以在屋顶等建筑物上广泛大量安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和图2,聚风口变位风能发电装置,包括聚风装置总成8、内壳体3、外壳体6、风叶2、发电机7、发电机输出轴4,其特征在于:内壳体3、外壳体6分别与聚风装置总成8同体相连,聚风装置9分别安装在内壳体3与外壳体6之间,聚风装置9由一侧面的弧形面、另一侧面的“S”形聚风变位面10及上下平面组成,聚风装置9的外侧开口为聚风口1,聚风装置9的内侧开口为集风口5,集风口5位于内壳体3的里面的一侧;风叶2安装在内壳体3的正中间,风叶2为弧面形状,发电机输出轴4与风叶2同体连接,发电机7安装在聚风装置总成8的几何中心的正下方,内壳体3里面顶部开口为出风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国贤,未经胡国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84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